贵德文化名人乜俊德大河之畔文化沃土上

贵德南海殿景区“南海胜景”为乜俊德先生书法作品

天气渐渐凉下来后,黄河之畔的贵德古城立刻变得色彩斑斓。千百年来,不知疲倦的黄河顺着地势奔流不息。

在大河的弯道处有一块巨大的黄河石,端坐在巨石之上乜俊德拿着一枝秃笔,蘸着将红胶泥稀释后自制的墨水,一笔一划地练习写字,神情显得虔诚而又执着。一阵微风吹过,他打了个寒颤,梦境随即消失的无影无踪。

已经92岁高龄的乜俊德在凌晨时分再一次醒过来了,梦中年轻时的景象再一次浮上了他的心头。是啊,人老了常常喜欢回忆,儿时说过的话,做过的事,都会历历在目。然而,岁数大了之后,记得睡觉前将手表放在枕头边了,可此刻却怎么也找不到。

反正第二天也没啥事情,也不用看究竟几点了。与其睡不着,那就继续寻找昔日清晰的回忆吧——

上个世纪30年代,时任县长吴世瑾热心教育事业,将贵德县河阴地区南乡的郭拉初级小学、文昌庙内的大史家初级小学和童家初级小学搬迁后,合并成立了贵德县立歇春园中心小学。

今天看来,这是一所建制并不完善的小学。然而在解放前的那个时代,在全青海省来说,贵德县立歇春园中心小学绝对是难得一见的好学堂。开设有国文、算术、书法、地理等多门课程,全校学生有一百多人。教师张正华毕业于青海蒙藏师范学校,胡世铭毕业于青海省立乐都初级中学,师资力量也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乜俊德汲取着丰富的知识营养。

黄麻纸,这是乜俊德和同学们共同的作业本。即使这样廉价的纸张,他们也常常是节省着使用。于是,用红胶泥水写字,在地上用石头写字,都成了那个时候教学的必要手段和家常便饭。也许,正是由于这种简陋而又看似原始的写字手法,铸就了他们那一代学生扎实的书法基本功。

事情虽然已经过去八十多年了,乜俊德依旧记得十多岁那年,他和同班的七八个同学,告别父母亲,从贵德一起背起行囊,利用两天的时间翻越拉脊山,共同来到西宁中学求学的情景。

对于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家乡的乜俊德来说,西宁绝对是一个超级大都市,眼前的一切都让他耳目一新。尤其是中学老师渊博的知识,更激发了他无限的求知欲望。

人的一生当中,往往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如果,你抓住了不知不觉来到你身边的机遇,机遇便成为了造就一个人成功的首要因素。

在西宁中学,乜俊德遇到了当时从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毕业的李海观先生。有心的他,时常从废纸篓里捡来校长练习书法的毛边纸,一笔一划地学习,临摹他的书法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我的书法作品。

参加工作后,乜俊德依旧没有放弃书法写作。与此同时,还不断学习绘画。在他看来“书画一体”,用墨以用笔而定,产生不同的墨色效果。用墨掌握干、湿、浓、淡的变化,通过巧妙的用笔,使笔上的水分与墨相融合反映在纸上,获得想要的视觉效果。二者都是强调用笔上的联系。如何握笔,如何落笔,如何运笔,用墨的方法等等,在书画创作中都是一致的。

得益于这样的认知,乜俊德的书画作品多次参加展览,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他在书画相通实践上的探索,丰富了自我画作的内涵,真正把文人精神寄托在了书画合一的作品当中。在他的影响下,贵德县一大批书画爱好者不断兴起。面对年轻人的求教,他从不吝啬,悉心指点。

贵德,人杰地灵。在这片文化沃土之上,乜俊德辛勤耕耘一生。今天,矗立在南海殿景区前的牌坊是一座仿古建筑,上刻的“南海胜景”四个大字苍劲有力、风骨傲然。这一书法作品,就出自于乜俊德老人之手。

天快亮了。乜俊德在回忆的场景中沉沉地入睡了。那里有人生的酸甜苦辣,那里有生活的悲欢离合,那里也有他对书画艺术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

乜俊德(右)接受本文作者采访

来源:西海都市报作者:祁万强

推荐阅读

⊙贵德县31户脱贫光荣户喜获农用三轮车

⊙贵德快讯|乡镇、部门工作动态

⊙贵德县社会保险服务局关于年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的通知

⊙关于进一步严明中秋、国庆期间有关纪律的通知

⊙贵德县非公企业成功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演讲比赛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xingxing.net/xhdsbrc/113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