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媒体油田行让我能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些可爱的石油工人们,了解他们感人的事迹,是一次灵魂的洗礼。虽然我们只作了短暂停留,感受油田生活,感知青海石油人,但是已然从他们身上找到了丢失已久的东西。那是属于青海石油人的精神高地,简单而朴素,执着而坚定,而这个高度,或许让我一生都无法企及。
创业艰难百战多「本报58岁编委刘水(左一)在采访活动中一丝不苟、亲力亲为,让随行的年轻记者非常感慨」
在中国石油青海油田敦煌基地,通过青海油田宣传部联系安排,我们见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一批来自五湖四海,到柴达木盆地创业的老油田人。他们大多年逾古稀,是新中国成立后从百废待兴到繁荣昌盛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歌,激励着多少石油人砥砺前行,那是石油人在国家“一穷二白”之时担负的历史使命,不管多苦多累,奉献的激情从未衰减。年,赵建科参加涩北会战,油田人打起精神,喊出“吃饱三顿饭,睡足八小时,干!干!干!”的口号。在浩瀚的柴达木盆地,一场石油战场上新的战斗打响。
最初的青海油田并不是现在的样子和规模,只有经历,才会懂得感恩的真谛。
「听油田老记者梁泽祥讲故事」
梁泽祥老人的工作特殊,是油田老记者,他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了青海油田几十年发展的珍贵瞬间。年,梁老跟着石油勘探队,从敦煌骑着骆驼进柴达木盆地,背着锅盔和咸菜。每天用水限量,不能洗脸洗衣服,整整走了28天。年产油达到最高值,年首次年产上百万吨,涩北发现大气田……他记忆清晰,如数家珍。在他的笔下,不知报道过多少为石油献身的忠魂。
我们很难想象,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老一辈青海石油人是以怎样一种精神和情怀为支撑,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石油事业。
坚守就是奉献没有到过柴达木盆地的人,一定会向往那里的粗犷与博大,向往那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妙景象。而当你真正在那里工作生活,你才会切身体会,什么叫坚守,什么叫奉献。
从敦煌前往青海油田采油作业区花土沟的路上,一路的荒凉,过了当金山口,再没见到一棵树,鲜有人迹,偶见高高耸立在公路两侧的风力发电机,巨大的风叶转得欢实,使这片望也望不到头的大漠戈壁免于孤单。海拔从米迅速攀升到米,随行的油田同志说,路过山口,要张口,深呼吸,才能适应海拔的变化。
「本报记者与其他媒体记者们深入油田采访」
过黄瓜梁,中途经过大片大片的雅丹地貌。此处离柴达木盆地有名的“魔鬼城”不远,是魔鬼城的余脉,柴达木盆地勘探初期,8名女地质队员在魔鬼城迷失,于是这恐怖的魔鬼城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南八仙。
在大漠戈壁,四季都有刺骨的寒风,“六月飞霜”也很常见。十年前的一个夏天,我开车走过这条路,经过大风山和黄瓜梁,就碰到过冰雹。离开车,大风就能把人刮跑。这就是真实的柴达木。
公里路走了近十个小时,目的地油砂山和漫山遍野的磕头机进入眼帘。这里的自然环境,除了沙山的地貌有些区别,其他与我们沿途所见并无二致。
海拔米,在青海不算极高海拔地区,但已经明显有了高原缺氧的感觉,口干舌燥、流鼻血……我想,能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年坚守,就是奉献。
油田的“爷们儿”「采油树永不停歇,叩首吮吸着大地的馈赠」
在全世界海拔最高的狮子沟狮20井采访时,在这里工作的一名女采油工人说,我们油田的男人都很“爷们儿”;我说,你们油田的女人也很“爷们儿”!这是真心话。
油田的男人都很“爷们儿”,比如说他们的行事,雷厉风行,毫不拖泥带水,有军人作风;比如说他们的说话方式,简单明了,铿锵有力,男人味十足;还比如他们宁可自己累些苦些,都会尽力去照顾和保护好班组里的女员工。在这样的工作环境里,在这样一个集体里,这名女采油工人有这样的评价并不奇怪。
「石油工人在忙碌」
在这样一个群体中,采油一线的女员工,每天背着沉重的工具包,和男人一样工作在荒野戈壁,她们被磨砺得和男人一样坚强,性格自然而然多了“女汉子”的气质。突然就想到在我们身边,那些幸福生活在父母怀抱的城市里的娇嗔女孩,她们柔弱的双肩哪里能扛起一把管钳。
青海油田宣传部领导说:“我们油田的姑娘,下班换上衣服,不比城里的差!”谁说英雄岭上女汉子,不爱红装爱武装?”
尾声我们去了世界海拔最高的采油井,去了采油一厂、三厂,去员工食堂品尝员工工作餐。油田工人的工作环境艰苦自不必说,员工餐品种繁多,味道也不错。这些年,青海油田把解决员工的生活难题当成头等大事,在这里工作,处处能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缺氧不缺精神和热情,员工们有了强烈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在花土沟的三天里,可能因为太干燥,清晨起来,鼻孔里都是血痂。要离开了,竟然有些依恋。
我想,我还会来,也当是接受再洗礼吧。
来源/西海都市报
平台编辑/付鑫
责编/白国忠主编/刘培国监制/李云新闻中心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xingxing.net/xhdsbrc/11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