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点燃的时候

如意的演变也有一番趣味,起初如意是一种搔痒工具,当然那时它的制作材料也并不珍贵,后来在长期的形制演变过程中,如意吸收了笏板、灵芝等器物的形状特点,到清代乾隆时期完全定型,演变成上层社会的一种高级礼品,每逢喜庆佳节,王公大臣们都要向皇室成员敬献如意

青海造“气死猫儿”瓷灯

油灯价钱逐渐升温

近年来一些收藏爱好者发现了煤油灯中的历史文化意义和收藏价值,因而收藏者的人数在增加扩大,煤油灯的身价也随之稳步上涨,一盏灯的价格从最初的几元几十元钱涨到了现在的几百几千甚至上万元许振富先生说,与其他藏品相比,老油灯单价便宜,假货也很少,在他的印象中,只有青铜油灯出现过假货,陶瓷油灯仍存价值洼地,民国时期的油灯目前市西海都市报电话场价位较低,也可以选择收藏

灵芝如意 寓吉祥

渐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带有玻璃罩子的油灯出现了, 只有一个葫芦形玻璃罩子的多是居家使用的,还有专门在户外使用、不怕风刮雨淋带玻璃罩子的油灯,因为这种灯夜行时可以挂在马身上,故名马灯

据文先生介绍,灵芝如意是晚清达官贵人礼尚往来的流行物,因为灵芝被称为“长寿福禄、吉祥如意”的神草,而如意,是一种象征祥瑞的器物这两柄黄杨木雕灵芝如意灵芝菌盖被雕出一轮轮云状环纹,被称为“瑞征”“庆云”,是吉祥的象征;“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以如意作器物名,取的是“吉祥如意”的寓意

黄杨是一种矮小的常绿灌木,生长缓慢,一般要长至40至50年后才能用于雕刻,碗口粗的黄杨生西海都市报数字平台长必在百年以上,它的香气淡雅,可以驱蚊黄杨木雕刻主产地在福州、苏州等,跟角、木、竹、牙是一个系列,是文房中的珍玩

两只古拙粗瓷黑釉灯,在许振富的油灯“方队”中,显得趣味盎然,他说这就是产自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一种油灯,产于民国这种灯只有拳头大小,形状类似一只小靴子,在“靴子”的鞋尖上有一个很小的孔,在“靴子”的腰部是一个大一些的圆孔灯油就藏于“靴子”之中,能有效地防止猫偷油,这就是青海本土名为“气死猫儿”的瓷制小油灯,有趣的造型凸显了先人的巧智

本报记者 张妍 文/图

许振富先生说,这只马灯是德国“美最时”贸易公司的产品这家公司和中国渊源挺长,在清末民初时,就有贸易商行从德国定制,后来“美最时”西海都市报新闻热线还在上海、汉口等一些城市成立了分公司这只马灯保存完好,应该是上世纪40年代的物件,那个时候我国钢铁业不发达,这种马灯也只能购买“洋货”

这些油灯材质有石、陶、瓷、玻璃、金属的;造型从最简单的小碟子形状到全封闭的气死猫儿油灯,甚至是洋油灯等等五花八门,展示出油灯中蕴含的民间智慧和民俗文化,也讲述了人们生活变迁的历史,勾起人们怀旧的温情

本报记者 张妍 文/图

这对黄杨木雕灵芝如意,首端都雕出一朵千年灵芝,雕刻细微,苍劲老辣,柄身巧妙雕出大小灵芝数朵,造型精巧逼真加上黄杨木质地坚韧,纹理细腻,硬度适中,原生的美艳色彩经过时光的打磨,呈现出温润的黄褐色,有一种别具特色的古朴美感

十几年前,许振富先生一有时间,就西海都市报广告在旧货摊、古玩市场寻觅油灯的踪迹,还翻阅资料,从中了解和学习关于灯的知识他了解到,灯的最早称呼不是“灯”,而是“镫”周朝时“镫”与“登”字是通用的“登”一是种叫“瓦豆”的东西,瓦豆是新石器时代的一种陶制器皿,本来是用来盛放食品的,豆的形状是上面一个敞口钵用一根圆柱连接起一个喇叭形底座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人在瓦豆中放置一个灯芯用来点灯,这种瓦豆也就演变成照明的工具——灯,因而瓦豆奠定了中国油灯的基本造型

在许振富先生收藏的马灯中,有一只德国造的老马灯,每个构件的尺寸设计和相互联系都很精准,显得和谐而大气铁制的灯架因为生锈变成褐色,高约40厘米,由底座、灯身和灯架三个部分组成,灯架的上端还有一个提手灯的底西宁西海都市报电话座是一个可以用来储油的铁罐,罐上有一个注油口,上带密封盖;罐颈上部有一个托盘,承接起一个隆起的半圆形灯嘴,灯嘴下方有调节灯芯的旋钮;罐身与罐颈的分界点两边各连接一根相对往上弯曲的铁管,分别与热气管相接;玻璃灯罩有上下口,罩的上端有罩盖,中间有圆孔,供热气管伸入需要点燃的时候,就用摇手把灯罩摇上去

许振富小时候在大通生活,那里历来产煤,煤炭的伴生品煤矸石,成为人们就地取材的造瓷原材料民国时期,在大通煤矿、山脚下建有瓷厂,人们采用当地的青泥、煤矸石生产出日用瓷器这两只瓷灯一只是酱色釉,一只是黑色釉,瓷质粗糙,体态朴拙,构思巧妙,反映了设计者和匠人们的非凡智慧这种灯已经完全脱出了瓦豆的最初形制,是一种西海都市报广告报价具有创新意识的造型,在油灯藏品中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人们在对青海方言的趣味描述中有这样一句:“有一种灯具,叫气死猫儿”,反映出青海人的喜悦与自豪在收藏家眼中,青海“气死猫儿”灯也是不可多得的宝贝

许振富先生收藏的油灯多属于青海民间用具,可以为研究青海民风民俗和当时经济发展状况提供参考,因此,他曾经邀请到省内民俗专家观赏藏品,彼此都得到了很多有益的启示;他还办了包括这些油灯在内的民俗展,吸引了很多人参观,这令许振富先生很开心

这只马灯是许振富先生当年在一家旧货摊上收到的,它缘何出现在青海,有什么跌宕起伏故事?据说,这种马灯民国时期普遍配备于军队,红军部队里也在使用它,因此它分布在大江南北也就不足为奇至于西海都市报广告价格它背后的故事,马灯无言,只能留待人们猜想了

“德国造”老马灯

许振富先生对油灯的演变历程了然于胸,他说,真正的油灯或许开始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这在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有“兰膏明烛,华镫错些”的句子意思是泽兰炼的油制作的明烛,装饰华丽错落的烛台在南北朝则出现了青瓷油灯,油灯造型也变得小巧玲珑,还出现了带有动物造型的油灯后来,还出现了壶形油灯、省油灯,到了晚清和民国时期,“洋油”(煤油)从海外输入,人们开始广泛使用各种各样的“洋油灯”,直到上世纪中后期,电力时代终结了一个有着几千年技术文明的油灯史

由“瓦豆”演变而来

在玻璃罩正面有单手托起燃着火焰的灯盏,并反射出光芒的浮雕图案;在灯座上有凸起的“德国造 美青海西海都市报最时”汉字字样,还有凸起的“melchers”字母,“美最时”应该是它的音译;灯座上还有英文的“德国造”,以及“马灯编号323”字样

许振富还收藏了几个密闭式灯盏,有白瓷的、黑釉瓷的,造型留有豆的痕迹,只在上部盛放灯油的部位做出改良,用了梨子形状,还增加了一个便于抓取的灯把,也达到了密闭的效果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油灯曾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照明工具青海藏家许振富先生就因为儿时曾就着油灯读书,深感“夜因灯而短,昼因灯而长”,便对油灯有天然的亲切感因为这缕挥之不去的怀旧情愫,许振富先生在十几年前开始收藏油灯,如今不经意间竟然收藏了百余种各式油灯

青海藏家文先生最近从南方古玩店收到一对黄杨木雕灵芝如意,经专西海都市报家断定是民国时期的物件这对黄杨木雕灵芝如意长40厘米,文先生还给这两柄如意的尾部配上丝质流苏穗子,更显美观大气


北京白癜风哪个最好
治疗白癜风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xingxing.net/xhdsbzn/9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