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鱼是青海湖生态链的重要一环,对青海湖的生态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为保护这一珍稀物种,从上世纪80年代,我省就开始进行封湖育鱼,但盗捕不曾中断。1月28日,在省渔政管理总站执法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深入青海湖蹲点采访,发现湟鱼违法捕捞现象依然猖獗。
清网行动:清除上千条渔网
1月28日,省渔政管理总站、海北藏族自治州渔政支队等单位的85名工作人员组成行动小组,出动15辆执法车,开展冬季保护湟鱼专项执法行动。这项“清网”行动从去年12月开始,将延续到青海湖开湖,这也是渔政执法部门最大规模的一次行动。
在冰冷的青海湖面,渔政执法人员开展了冬季湖面“清网”的专项行动。
在第一个洞口被拉出来的50米长的渔网中,执法人员就发现74条被网住的湟鱼,由于渔网放置的时间过长,其中大多数湟鱼已经命陨殒陨命。
仅是一次两个小时的专项行动,范围也还不到十平方公里,就收缴了二十余盘渔网,每盘上都能网住了数十条湟鱼,场面令人触目惊心。
“在这次冬季行动中,渔政部门已抓获12名嫌疑人。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我们已经从湖内抽了一千多盘条渔网。”刚察县森林公安局政委王进明说。
湟鱼之殇:冰层下的挣扎
湟鱼,还有一个别致的学名,叫做青海湖裸鲤。鱼因湖得名,湖也因鱼而动人。资料显示,在青海湖畔,栖息着白额雁、赤膀鸭、斑嘴鸭等二百多种鸟类,它们每年依湖而存,其中大多直接以水下的湟鱼为食。鸟吃鱼,鱼又靠吞食水下的藻类生物为生,形成了一条完美的生态链,维系着青海湖周边的生态系统。
湟鱼作为一种冷水性鱼类,是一种水生经济动物,属于青海湖的独有物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早在年,就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物种。湟鱼生长极其缓慢,每十年才能生长一斤。受上世纪50到70年代过度捕捞影响,湟鱼资源量一度由最初的32万吨下降到不足吨。为保护这一珍稀物种,从上世纪80年代,我省就开始进行封湖育鱼。
但偷捕依然不绝。我们沿着青海湖的冰面徒步前行,不时能见到一小堆破碎的冰块,在冰块中仔细查找,很容易就会发现一根白色的丝线,线穿过被冰封住的洞口,连接着未知的水下。
凿开厚达三四十厘米的冰层,顺着线用力一扯,多数时候都能扯出一张密实的鱼网。网的口径并不大,拉出冰面,看到的是一条条被挂住的湟鱼,有的正在垂死挣扎,有的已经腹腔破裂,惨不忍睹。
监管之困:执法有心无力
青海湖地区涉及共和、刚察、海晏三县辖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规定,渔业应由各地属地管理。目前在环湖地区行使渔政管理的一共只有3个县级渔政局和2个青海湖水上公安局的派出所,加上各州的林业部门,全部执法人员也仅有数十人。要看护这数千公里的青海湖,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目前我们已经将四个派出所合并为两个,加强执法力度。”渔政总队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也经常会遇到逃跑,暴力抗法等情况,而之前每个派出所只有5名民警,在执法过程中,执法力度显然难以保证。
“有时我们看到了偷捕者,他们也同时看到了我们。我们进到湖面上,他们就骑着三轮摩托向湖心开,大车不敢进入湖面太深,我们的人也只能骑着摩托车追,但并没有优势,在湖面上追逃很难。”海北州渔政部门负责人坦言,在执法过程中,渔政人员和不法分子在设备上相比,并没有优势,反而处于劣势地位。
看到偷捕者就在不远处,可是不能将其绳之于法,成为执法人员心中的疼。
偷捕背后:市场需求成推手
盗捕湟鱼现象如此严重,最大的动力还是来自市场的需求。现在一斤湟鱼的价格能达到十多元钱,有时一网就可以达到几十斤。
记者在省城走访过程中就曾发现,在省城一些过街天桥上,或者街道旁,经常有不法分子叫卖湟鱼。而隐藏在小区的私房菜馆里,也常有湟鱼这道菜,且价格不菲。而位于共和县的大水桥,更有过往行人因“特色湟鱼”而停驻,甚至已因能吃到湟鱼而远近闻名。
在省城昆仑路上,一名小贩曾向记者兜售湟鱼,价格甚至达到每斤30元,“个头不算大,大的更贵,低于50块钱你根本买不到”。
正是许多人“尝鲜”的心态给不法分子的盗捕、销售行为提供了市场,形成了偷捕、买卖、食用的生物链,这条链接给偷捕湟鱼行为提供了铤而走险的温床。“今年开始,渔政部门共抓获的犯罪嫌疑人有12人,但许多鱼贩子已经经验丰富,甚至用其他车辆在前开道,被抓获的人中依然只是极少数。”执法人员说。
令人欣慰的是,数据显示,随着打击非法捕捞、贩运、加工、销售湟鱼行为的力度不断加大,年年底,青海湖裸鲤资源量已达到4.5万吨。这也是近些年来,青海湖裸鲤资源量增长最快的一年。
一群青海湖湟鱼的守望者
1月28日,省渔政管理总站和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的共计85名执法人员,来到青海湖冰面“清网”。刺骨的寒风和一望无际的冰面是这些执法人员日常工作的战场。
“每天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早已经习惯了。”听到风声,一名执法人员立即判断周围即将有冰裂。得赶快离开湖面。有时必须每天彻夜巡查,执法人员也从中发现了偷捕者的规律,“他们经常晚上出动下网,第二天趁着天黑取网。”
除了来自官方的力量,如今,随着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湟鱼巡护队作为一支保护湟鱼的民间力量,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来到青海湖,加入保护湟鱼的大军。1月19日,一名正在青海湖畔巡查的牧民告诉记者,现在青海湖保护湟鱼的志愿者队伍规模很大,带动了环湖周边的许多牧民加入进来,而外地的许多志愿者也不远千里赶来,加入守护湟鱼的大军。这些志愿者从今年开始得到了省渔政部门的支持,解决了许多困难。
1月29日,一个普通的冬日,湖畔茫茫草原上寒风呼啸,十几位志愿者在冰面上巡查。“今天我们的志愿者队伍有将近人,组成了好多支队伍,和渔政人员一起在湖面上巡查呢。”一名志愿者告诉记者,当天已经查获十多盘渔网,从网上救下来的湟鱼无数。
“前几天在一盘网上我们找到了条湟鱼,这是最多的一次。下网的时间太长了,好多鱼都死了。”对此,志愿者凌子非常遗憾。
而能够与渔政部门密切配合,也让这些志愿者十分高兴。有时,渔网太多,他们会主动打电话寻求渔政的支援,抓住捕鱼者送交给执法人员。执法者与志愿者密切配合,形成了强大的震慑。尽管形势依然严峻,但今年已经是近几年来偷捕者最少的一年了,加入志愿者队伍的牧民扎西有这样的感受。
一次精彩的警民联手行动
这都源于志愿者和渔政执法部门的配合得当默契。以前志愿者队伍觉得执法人员的执法力度不够,致使盗鱼情况猖獗;而执法人员觉得志愿者不懂专业知识,只会能“捣乱”。现在,志愿者只要发现情况,一个电话,执法人员就会飞驰而至,配合默契。
去年,志愿者就在湖面上发现了一个名偷捕者,当场扭送到了渔政部门。志愿者感慨,以前志愿者队伍少,大家也不敢贸然出手,现在人多力量大,又有了主管部门的支持,碰见盗鱼者也敢“有所作为”了。
“零下十几摄氏多度的冰面上,我们的执法人员每天都要巡护,甚至连夜蹲守。及时发现偷捕的情况。但由于面积太大,难免有些漏洞。”海北藏族自治州渔政执法部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青海湖的面积太大,他们也发觉现了自身的弱势,志愿者队伍的扩大,能够给他们执法提供很大的便利。
刚察县森林公安局政委王进明说,仅刚察县范围内,青海湖的湖面面积就达到多平方公里,还有5条湟鱼产卵河道,一共长约公里。算上森林公安的配合执法,也只有执法人员25名。仅靠这些力量显然不足以巡查到所有死角,而志愿者队伍恰恰弥补了这一点。警民联手,也给周边许多偷捕者上了生动的一课,让他们也对环保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
一个打渔村的前身后世
刚察县的红山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个村子有99户人家,他们沿湖而居,许多村民从上世纪开始就世代以打渔为生。是名副其实的打渔鱼村,随着环保理念的深入,村民们开始变偷鱼为护鱼。
1月28日,在渔政部门的协助下,村民们自发销毁了全村1余盘渔网,还有冰钻等捕鱼设备。其中,村民王生禄一人就上交了大约盘渔网,虽然也会心疼,但还是心甘情愿的上交。他说:“以前是我们村许多人靠捕鱼养家糊口,现在大家也开始有了环保理念,开始做牛羊育肥或者是干点别的,不能再依靠偷捕湟鱼来获利了。”
“”我们愿意加入保护生态的队伍,我们村一定能坚持下去。“”在烧毁捕鱼工具的现场,村支书宋海清代表村民们表态。
“保护湟鱼,让青海湖畔更美丽,让更多的人来旅游。”另一名村民王智说。
王进明告诉记者,整个刚察县有四个像红山村这样的“捕鱼村”,但捕鱼现象已经基本杜绝。而公安机关上湖清网行动每天都会进行,有时民警还会连夜守在湖面上,现在也会有群众自发组织来配合他们的工作,令人十分欣慰。
治白癜风哪个医院最好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