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八牛打毛蛋打蚂蚱青海人耍过的游

你是青海人吗?

你是青海人吗?你是青海人吗?

重要的事情问三遍!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

那你一定

对今天小编推出的这个内容不陌生

——青海民间体育项目!

因为,这些项目

许多青海人都在玩,

而且是当做游戏在玩。

不过,有些人已记不起它们本来的名称叫什么了,

忘了曾经都是和谁一起玩过。

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重温一下

(因为有些项目大家太熟悉了,

所以小编只精选了其中的15项)——

打猴儿

“打猴儿”即打陀螺,青海冬天气候寒冷,滴水成冰,少年儿童喜欢的户外活动之一就是“打猴儿”。猴儿有用果木削制成的,也有砖石磨制成的,一般呈圆锥形,上圆下尖,大小不一。有的在猴儿触地的尖头上镶嵌一颗小钢珠,还有的把猴儿精心描绘得十分精致,“打猴儿”用的鞭子也很讲究,鞭杆有竹子的有榆树枝的,也有荆棘枝的,鞭稍有用柔韧结实的细皮条拧成,也有用光滑柔软的麻皮搓成。儿童们一边打猴儿一边口中念叨着“猴儿跑,娃娃闹,猴儿跳,娃娃笑,猴儿赚好过年。”

打抛儿

“打抛儿”是青海广泛开展的活动,抛儿一般用牛、羊毛精心编制而成,长短不一,成人用的长一些,少儿用的短一些,以能够抡起甩开为宜。抛儿粗如手指,中间一块儿编织的比较宽大的叫“抛窝儿”用来放置石块。一头还编织了用以套扣手环的套环。在草原山峦之间,人们或用抛儿催赶畜群,或用抛儿驱打凶残的野兽,保护人畜安全。使用抛儿时将发力的手中指套进一头环扣内,用食指和拇指抓紧另一头,在“抛窝儿”里装上拳头大的石头,然后目测目标的距离,用力甩动以手心为圆心,当抛儿达到一定转速时,再用手腕的动作朝目标作鞭打样的抽击,同时食指和拇指松开,石块就会沿圆的切线方向,飞向目标。民间有“满把石飞过对山头,牛羊抛儿打死牛”和“抛儿长,打死狼”的说法。

打毛蛋

打毛蛋,利用牛羊毛纤细,伸展性强,弹性好的特点,缠成拳头大小的毛线球,染成五彩斑斓,或用牲畜尿脬围里,外缠毛线,其形状,弹性可以同当今的皮球媲美,叫毛蛋。打毛蛋一般是比赛性质的,有两人互相比试,有数人分成两组比赛,也有一人单独打着玩儿的。方法有拍打、干打、穿裆打、踢打等多种。次数多者为胜。干打是用手使劲打击毛蛋。趁毛蛋弹空的空间,拍打者迅速转体°,继续拍打转体,连续次数多者为胜。穿裆打是用手拍几毛的后在某淡出的弹起的瞬间抬起一腿跨越生气的,毛蛋排挤次数多者为胜。

拔腰

拔腰,比赛双方弓腰反臂抱住对方的腰部,裁判下令后,两人尽力想法将对方提离地面。要求比赛双方牢牢站稳脚跟,一条腿伸向对方裆下,取半蹲姿势,当对方提自己时,尽力下坐,同时还要伺机提起对方。当对抗到相持不下时,必须不失时机一鼓作气地将对方拔地而起,以取得最后胜利。这种活动需要有毅力和耐久力。比赛仍取三拨二胜法。拔腰不用器械,不受场地限制,可随处进行。

背碌碡

碌碡是青海人对农村碾场用的石滚子的俗称,一般用优质麻拉石(花岗岩)凿成的六棱长形石滚,两头凿有一寸见方的孔,用以安装木柄。先把几个大小不等的碌碡滚到场子中间竖放起来,参加比试的人穿好鞋袜、扎紧腰带,先开始夹碌碡比赛。第一个出场者,根据自己力量的大小,可以任意挑选碌碡。夹碌碡时,运气而动,用双臂把碌碡抱起放在腰部,待夹稳之后,慢步行走。用尽全身力气行走到力所能及的距离放下。第二人也以同样的方法夹碌碡,谁走得远,谁就为第一轮胜。稍事休息后,可夹较大的碌碡,再定胜负。其他人可以一并进行比赛。夹碌碡结束后,决出的前几名优胜者,还要进行背碌碡比赛。再让人们把大碌碡合力抬起放在背上,用双臂在背部夹稳,然后沿着麦场行走。为了战胜对手,不到精疲力竭,决不停止。

拉八牛

拉八牛是在麦场上进行的一项体育活动,两人或两组人背对背分别拿起绳子的一头,绳子一般是皮绳或驭具,或用长木棍。碌碡是青海人对农村碾场用的石滚子的俗称,一般用优质麻拉石(花岗岩)凿成的六棱长形石滚,两头凿有一寸见方的孔,用以安装木柄。先把几个大小不等的碌碡滚到场子中间竖放起来,参加比试的人穿好鞋袜、扎紧腰带,先开始夹碌碡比赛。出场者根据自己力量的大小,任意挑选碌碡。夹碌碡时,运气而动,用双臂把碌碡抱起放在腰部,待夹稳之后,慢步行走。用尽全身力气行走到力所能及的距离放下。谁走得远,谁就为第一轮胜。稍事休息后,可夹较大的碌碡,再定胜负。

撒拉赛瓦

是撒拉族创造的运动项目。居住在黄河两岸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勇敢顽强的性格。为了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跨越黄河天险,使用羊皮筏、牛皮筏到达彼岸,并练就了一身高超的游泳本领。在皮筏和木筏的基础上,撒拉族人民创造出了叫“瓦”的渡河工具。用直径50至60公分、长1丈左右的巨木,把中间凿成空腹,就成为了“瓦”有独木瓦也有数木连成的“连瓦”,并配有木桨。

靠环与碰拳

广泛流行的传统体育活动,用以比较人们手指和拳头力量大小及其对抗能力。有两人对抗,也有擂台。比赛时,双方先用右手,深处各自的中指,手指呈环状套紧,真正做到环环紧扣,直到双方中指拧紧时,开始拧指。如双方互不认输,还可以依次靠下去直到分出强弱。

碰拳时,双方攥紧拳头,在公证人的监督下,开始碰击。最终分出强弱。

井井康

“井井康”的游戏,模拟的是草原上两个不期而遇的牧羊人,他们有节奏的击打牧羊棍,节奏有如马蹄奔腾的声音,这个游戏不仅斗志,而且口中还要唱词不断,生动再现了藏民族的放牧生活。

打“蚂蚱”

撒拉族喜爱的运动项目。活动形式与垒球相似,风格独特,兴趣盎然。打击时,蹦飞迅速,就像凌空飞行的蚂蚱,故称“蚂蚱”。“蚂蚱”粗1.5厘米,长7至8厘米,型呈枣核状,木质。打蚂蚱所用的排版由一块长约70厘米、手执处宽4厘米的刀形木板做成。

比赛时,攻守两方由2人组成。在场地定位后,就地划一个直径为2米的圆圈为雷区。攻方在雷区内用拍板将“蚂蚱”击出。随着蚂蚱飞行方向,由守方在跑动中力求将蚂蚱接住,若接不住,也可以在蚂蚱落地处快速捡起并掷向雷区。若掷不进雷区,攻方继续再打,并用板拍丈量蚂蚱落地到雷区的距离,谁先达到规定距离即为获胜者。若守方能将蚂蚱接住,或将蚂蚱掷进雷区,则攻守两方互换进行。最后,省着罚输者单腿跳入圈内,或罚负方另行表演其他节目。

克孜库瓦尔

“姑娘追”,哈萨克语称“克孜库瓦尔”。是哈萨克族青年男女一种马背上的娱乐游戏,大多在喜庆节日时举行。参加“姑娘追”的一对青年男女,骑马并辔,向前方二三百米处的指定地点进发。一路上,男方可以向女方任意开玩笑,说戏谑的俏皮话,也可以尽情表示自己的爱慕之情。姑娘不能有任何表示,即使羞得红了脸,也要默默地倾听。当走到指定地点,就要返回时,男青年要机敏地首先拍马疾奔,姑娘随之纵马穷追,一边追,一边用皮鞭抽打那位顽皮的小伙子,而男青年照例不得还手。在追逐中,如果姑娘喜欢这位青年,那么鞭子只是在他的头顶上虚幌或轻打而已。这种游戏一般要持续数个小时。小伙子可以轮流邀请姑娘们参加,直到大家尽兴为止。

“姑娘追”据说是源自一个传说故事,一对猎人和天鹅仙子结成的夫妻,在结婚那天,骑着两匹雪白的骏马,像白天鹅一样飞翔,互相追逐。据说他们就是哈萨克族人的始祖。后来,哈萨克族男女就以驰马追逐的方式来促成爱情的结合。

打岗

撒拉族的一项体育活动。青少年更为喜爱。身着白色汉褂、外套黑色坎肩(俗称白汗褡青夹夹),腰系红布带,头戴圆顶帽。撒拉族青年,是活动的参加者。先在地上立一块方石,然后在距离方石5米左右的地方划一条线,参加者在线后手拿小石片用侧打、正大、立打、平打等各种动作击石。活动前,首先统一规定打岗的动作顺序参加者统一执行。当一人用一种动作将石击中后,可按规定顺序换下一个打岗动作,不中者继续用原动作打岗,直至击中才换另一个动作。这样一次下来先完成全部动作者为胜。胜者有权罚负者表演富有民族特色的节目,唱歌或跳舞,形式不一,负者也心甘情愿的认罚,为了赢得对方人人都力争动作准确,出手中地。技艺高超者守起命中常能引起围观人们的称赞,负者如果不服气可再次进行较量,有时旗鼓相当,难见高低就反复比赛,直到决出胜负。

蹬棍

青海东部农业区各民族普遍喜爱的一种民间竞技。两个人对峙。比赛时两个人面对面坐在地上,互相蹬着双脚,双手同时紧抓一根结实的木棍,然后用力向自己的一边拉,被拉起者输。这种竞技主要是看谁胳膊和双腿的力量。由于蹬棍比赛起来简单易行,容易得出结果,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劳作间歇、农闲之余都可进行,所以比较流行。

拉羊皮

青海哈萨克族传统体育活动。亦称刁羊。赛时将骑手分成几组,在平坦开阔的草坪地选一起点候令。羊皮(旧时用羊)放置在数百米外作目标。信号一发,众骑手向目标放马急驰,争抢羊皮。先得者将羊皮放于马鞍或夹抱于怀,左闪右躲,急奔终点。余众施展各种骑术紧追不舍,抢夺羊皮。以得到羊皮并先到终点者为胜。

翻架操

类似单杠,两人肩上放一木棍,第三个人在木棍上做各种动作,依次轮流。

西海君特供(组稿

方俊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监制/史凯

责编/沙成艳

推荐阅读

一女子竟把老公的“命根子”给割了!原来是因为……

权威发布!西宁市城区小学一年级开始预报名!怎么报?要带哪些东西?(附操作流程)

今日西海都市报头版

↓↓了解更多新闻资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xingxing.net/xhdsbzn/102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