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奎专栏河湟婚俗之闹洞房

河湟婚俗之“闹洞房”

文/王祥奎

岁月悠悠,历史的步履并没有消磨掉河湟谷地古代婚俗的斑驳印痕及厚重的古风。千百年来,河湟婚俗在在运动中变化着,同时,在稳定中传承扩布着。就拿“闹洞房”来说,它仍然以旧活态的形式存在于河湟谷地的民俗文化深处。

“闹洞房”的来历

闹洞房的习俗盛行于唐宋时期,至于其源头可追溯到魏晋乃至前秦时期。如,“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见于《诗经·唐风·绸缪》)“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烛,思相离也;娶归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见于《礼记·曾子问》),这些记载从侧面反映了闹洞房的“原始形态”,意在通过刁难新人达到驱邪、调教新妇、性启蒙等目的。

闹洞房这一习俗从出现伊始,一直被民众斥为“今嫁娶之会,捶杖以督之戏谑醴以趣之情欲,宣淫佚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新族之间,生淫长奸,莫此之甚,不可不断之也。”的“污风诡俗”(见于汉末仲长统之《昌言》)。

虽如此,但河湟谷地对于闹洞房有一种“越闹越发”“人不闹鬼闹”的说法,无论党家儿闹到什么程度,主家都得忍受,而且主家以宾客之闹为荣。

至于闹洞房的习俗民间也有不同的说法——

一则源于驱邪避灾。相传,很早以前紫微星一日下凡,在路上遇到一个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随在一伙迎亲队伍之后,他看出这是魔鬼在伺机作恶,于是就跟踪到新郎家,只见那女人已先到了,并躲进洞房。当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进入洞房时,紫微星守着门不让进,说里面藏着魔鬼。众人请他指点除魔办法,他建议道:“魔鬼最怕人多,人多势众,魔鬼就不敢行凶作恶了。”于是,新郎请客人们在洞房里嬉戏说笑,用笑声驱走邪鬼;果然,到了五更时分,魔鬼终于逃走了。可见,闹房一开始即被蒙上了驱邪避灾的色彩。

二则民间认为,闹洞房首先出现在北方,而且开始时主要针对新郎,这大概与北方民族的生活习性有关。他们以狩猎和游牧为生活手段,使得男子十分剽悍和勇健,在新婚时忍受棒打可以证明一个男人是合格的大丈夫……

热闹喜庆的闹洞房氛围

在河湟谷地,正日子(婆家恭喜的日子)黄昏时分,全庄的半大小子们就聚集新房闹床,这种习俗在民间也叫“暔床”。“暔床”对于新娘来说,实属遭罪。一则从上轿之时,新娘不得进食,二则是饿得孱弱无力的新娘将要面对那些如狼似虎的男人或刁钻的年轻妇女。

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河湟谷地农村房屋已由木格花窗改为玻璃窗,每当黄昏时分,小孩们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早已聚集在新房门外,隔着门缝或窗帘缝一睹新娘的芳容,而且有的小屁孩大胆地叫嚷道:

“新新妇儿,马莲骨朵儿,娃娃养到挡路儿”

“墙上挂着箩儿,新新妇儿的怀里揣着个猫儿”。

这时党家儿(端盘子招待客人的本村村民)和党家奶奶(帮厨的妇女)诸事已基本完毕,他(她)们也加入到闹洞房的行列里。于是,大家一起拥挤到新房,新郎逐一介绍这些客人,新娘就给大家递烟、点烟。

俗话说,喜事三天没大小。所以闹洞房时不论长幼与辈分,都可以参加“闹洞房”,包括新郎的兄弟姐妹和亲戚朋友。且闹洞房时可以公开调戏新媳妇,而新郎只能笑脸陪同,不得横加指责,否则得罪党家儿和党家奶奶那就一辈子落下一个不好的名声。

最热闹的是新郎的兄弟姐妹或叔伯被党家儿拉来点烟,尽出洋相,常引得来宾竞相观之,气氛更为热闹。

说起闹洞房的花样来,真可谓是五花八门。

在点烟时,小孩们名堂繁多,不是将烟头故意浸湿就是故意用鼻气将火吹灭,或提出古怪的名目为难新人——不是让新娘和新娘一起称呼“尕太爷,xxx和xxx给您点烟了”,就是说出一段拗口、难听的话(洋火擦皮一对儿,阿哥的尕肉儿,尕柔儿给尕太爷点烟着俩),并让新娘新郎鹦鹉学舌。同时,在点烟时,这些客人摇头晃脑,就是不让新娘顺顺利利将烟点着,围观的客人借机调笑新娘,小孩们跟着起哄,于是,将闹洞房的氛围推向高潮。如新郎新娘不高兴或不配合而开罪这些闹洞房的半大小子,麻烦就来了。那些半大小子不是用针或锥子偷偷扎新郎新娘,就是在火炉里(在河湟一带,婚礼一般选在腊月或正月农闲时候)放上干辣椒,再将门反锁,让闹洞房的客人和新娘新郎遭罪,或者干脆回家,对客人置之不理(因宴席结束之际,党家儿在大东的安排下,将客人邀到家中住宿)。

因闹洞房是代表喜气的,闹得越凶越好,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以,在闹洞房时,多苦多难,新郎新娘也要忍耐。

有时,喜欢热闹的党家儿将新郎推出洞房,屋内只留下新娘和送亲奶奶。于是,小伙子们将新娘挤到炕角对其动手动脚,将新娘的便宜占尽,将新娘惹得面红耳赤、哭笑不得,甚至对送亲奶奶也动手动脚。此时,笑声、尖叫声、起哄声不时传出洞房,竟引得党家奶奶上阵点烟闹洞房。这些党家奶奶都是过来人,提出的名目更为刁钻,不是让新娘新郎亲嘴或让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就是用一根线吊起一个苹果或糖果,让新郎新娘同时吃糖果。有时,有些人故意将新娘新郎的头碰在一次,造成亲嘴的窘态……

在闹洞房时,送亲奶奶和新郎新娘随时谨防闹洞房的客人将压在炕角、炕中间褥子的核桃、红枣偷取。因久婚不育的小媳妇们为了早日怀孕得子,长期打光棍的小伙子为了早日找到自己心仪的姑娘,故提早预谋趁机偷取核桃与枣。但不论怎样,压在四个炕角的核桃、红枣只能偷,不能抢。即使抢上,也得不到吉祥的垂青。

交杯酒与听房的考证

提起喝交杯酒,在现代中国人的婚礼中,不论是西式还是中式,那都是必经的程序。而这个习俗却是我们中国老祖宗们传承下来的。

喝交杯酒的习俗起源于宋代,在宋代之前并不叫喝交杯酒,称之为合卺之礼(卺的意思本来是一个瓠分成两个瓢),古语有“合卺而醑”,孔颖达解释道“以一瓠分为二瓢谓之卺,婿之与妇各执一片以醑(即以酒嗽口),合卺又引申为结婚的意思。据《东京梦华录·娶妇》记载:新人"用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饮讫,掷盏并花冠子干床下,盏一仰一合,谷云大吉,则众喜贺,然后掩帐讫。"这个仪式的象征意义是意味深长的。在饮下交杯酒后要把杯子掷于床下,以卜和谐与否,若酒杯刚好一仰一合,则象征男俯女仰,美满交欢,阴阳合谐,是大吉大利的。不过在很多情况下,“惟新妇羞涩,不肯染指一尝”。

此外,在这一夜,河湟谷地还有“听房”的习俗,据说这也是防鬼怪进入洞房的一种措施。其中心是倾听新婚夫妇第一次性生活是怎样进行的。倾听人将把听到的情况,添枝加叶,作为笑料给予传播。关于这一习俗在《后汉书·列女传·袁晚妻》《游梁琐记·县内奇案》《阳原县志》等早有记载,它与闹洞房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都是群婚文化的一种变异形态。

桂魄中天,闹洞房的客人也一一散去,随着旭日东升,“温客”“烤火”“下面”诸多习俗又在热闹的气氛中上演。鞭炮声声,温情的河湟谷地再度演绎着那多姿多彩、内涵丰富的婚俗文化。

——

王祥奎,青海互助人,现为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苑散文网签约作家,中国乡趣网通讯员,数十篇人物通讯及新闻报道、散文诗词发表于《青海日报》江河源副刊、《西海都市报》等报刊杂志,多篇散文在省内外征文比赛中获奖。现供职于西宁市教育系统。青海在线文化传媒签约作者。

==============================

青海在线文化传媒出品。原创作品,请勿转载。《青海读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xingxing.net/xhdsbzn/101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