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韩毅
编辑
门国锋
作为青岛主城区的“龙头”,市南区在年至年之间,GDP排名持续下滑,从全市第二位相继被即墨、胶州反超,位列第四。城市空间格局饱和、老城区发展滞后,致使市南区的经济增速放缓。在近十年的新经济发展浪潮中,市南区的发展路径几乎就是青岛走势的缩小版:错失布局新兴产业的机遇,导致原有优势不再,资源流失严重。
从某种意义来说,市南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否“逆袭”,决定着青岛城市能级能否跃上新的台阶。
被“前后夹击”的主城区
据青岛市统计局发布的历年“各区市地区生产总值”,近三年来,市南区GDP排名呈下滑态势。
年市南区GDP实现.5亿元,排在全市第二位,仅次于西海岸新区;年为.3亿元,被即墨区反超,位列全市第三名;年为.58亿元,排在西海岸新区、胶州市、即墨区之后。至此,市南区的GDP排名降至第四位。
虽然受到疫情等不可控因素以及经济周期的影响,但市南区确实面临经济增速放缓的巨大压力。年,市南区GDP总量6.2%的增幅低于青岛全市平均水平(8.3%)。作为青岛市内四区中的“龙头”,市南区GDP排名的连年下滑,意味着以市南为代表的主城区经济增长乏力。
年青岛“GDP前三强”被西海岸新区、胶州市、即墨区三个地理意义的新兴郊区所囊括。除了崂山区,其他市内三区GDP增速均低于全市增幅。西海岸新区生产总值继续保持对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组成的“东海岸”区域的领先优势,且差距逐年递增。
反观和市南区同处于“亿元GDP区间”的即墨区和胶州市,即墨区坐拥汽车产业新城这个GDP超级引擎,胶州市有上合示范区、胶东国际机场的双重赋能。排在市南区之后的城阳区,轨道交通业是其靓丽名片,城阳作为青岛常住人口增速最快的区市,有充足的发展后劲,GDP总量和市南区的差距已不足70亿元。这三个具备明显产业特色的强区,的确为市南带来了贴身的压力。
即便如此,作为青岛最早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南区依旧拥有丰厚的“家底”。过去的五年中,市南区GDP跨过四个百亿元台阶,年超过亿元。这意味着市南区以青岛市2.7‰的土地,贡献出青岛全市10%的经济总量。
市南区也是青岛十区市中最“富有”的城区,以七普常住人口约为48.66万人为基数计算,市南区年全年人均GDP约为28.78万元,比青岛人均GDP高出14.74万元,领先第二名的西海岸新区多达近6万元。市南区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连续多年稳居全省首位。在城区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准上,市南区的实力毋庸置疑。
“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市南的城区功能更加完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更加完备,在青岛市多项国家战略叠加的历史机遇下,市南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这些都是市南跨越发展的底气所在。”此前,市南区委书记王锋在接受《青岛日报》采访时曾表示,市南目前面临的发展困难,只是一时的问题,而并非趋势性的问题。
破题老城复兴
20年以前,如果在各区市中寻找一个最能代表青岛的区域,市南区首当其冲。多年前青岛刚刚建置时,城区面积约98平方公里,城市版图呈现南北狭长的“带状形”,彼时的市南正是狭义上的青岛。市南区西部西镇一带,从中山路到市北区台东街道,人流密集,经济繁荣,是具有时代特色的青岛主城,市南区一直是青岛的政治、金融、商贸、文旅、科技中心城区。
年,青岛市政府东迁至五四广场附近,确立了青岛城市东移的总基调,历经近30年的东部大开发,青岛东部地区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中山路为代表的市南西部老城近乎陷入了发展停滞期。近年来,市南区的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与城市空间格局饱和,老城区发展滞后密切相关。
破解发展天花板,全面推动西部老城区复兴,以城市更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市南区需要突破的重要课题。当前,青岛正着力实施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为中心城区存量空间挖掘潜能带来重要的历史机遇。2月17日,中国共产党青岛市市南区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举行,市南区提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样板区”的目标。相比年市南区第十三次党代会中确立的建设成为“青岛市时尚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区”的目标,市南的区域能级有了新的跃升。
在迈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样板区”的路径中,城市更新是不能绕过的关键环节,市南提出全面推进以中山路区域为主的历史城区保护更新,争创全国历史城区保护更新试点城区。
市南区以“中山路”为主轴的“老街里”,曾是城市最繁华热闹的地段,承载着很多老青岛市民共同的记忆。随着西部商圈由鼎盛走向没落,昔日辉煌不再。
中山路提升改造项目一直是青岛城市更新的重中之重,年市南区将中山路区域保护更新工作列为一号工程,提出中山路提升改造项目,打造中山路直通栈桥景区,成为全国独具特色的直通大海的步行街,并以全域5A级景区标准打造中山路历史片区,加快焕发百年中山路新活力。
虽然中山路“复兴”历时多年,但目前看来成效甚微,破解老城复兴这项新课题,市南区依旧任重而道远。
沿海资源禀赋一直是市南区老城复兴的优势所在,多年来,市南区结合特色,将“时尚”作为文化最鲜明的特质,打造出一系列的青岛时尚文化地标。未来五年,在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方面,市南将实施一体规划设计、街区改造、环境提升、业态植入盘活既有楼宇,引入国际知名品牌首店,推出一批文化打卡地和“网红”流量项目,以此带动市南区年轻人口的集聚和人气的提升。
重振金融业
作为青岛金融业发展的源头,市南区的金融业底蕴确实让其他区市望尘莫及。早在百年前,市南区就拥有了强大的“金融基因”。全市第一家外资银行——德华银行青岛分行于年在太平路设立;全市第一家民营银行——东莱银行于年在湖南路设立;全市第一家国营银行——大清银行青岛分行于年在中山路设立,中山路曾是全国闻名的国际金融街,汇聚了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家金融企业。
“中国青岛国际商务周”活动中,香港中路挂牌“青岛金融街”,这可以被视作青岛金融业发展的里程碑式成果。彼时的市南区顶着青岛“黄金圈”的光环,一时间风光无两,更是当仁不让地提出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目标和定位,将金融服务业作为区域提升发展能级的重要一环。
年之前,市南区GDP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高增长率,无论是区级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还是到账外资、进出口总额,都在青岛市名列前茅。其中,金融业的带动作用功不可没。
但在过去的十年中,由于空间承载能力不足和产业转型的滞后,市南区金融业的发展放缓。崂山区得益于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核心区的赋能,金融业全面起势,飞速发展。囿于土地的限制,新兴金融机构进入青岛时不再以市南区作为首选,而是奔赴金家岭金融区这个“财富大本营”,让崂山区得以抢占金融业发展的新赛道。
但尽管如此,市南区依旧是山东省内金融机构最集聚、业态最丰富的城区之一。年,市南区以总部经济、现代金融等为主的服务业占比保持在90%左右,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总量的33%,是青岛金融业长期以来的中流砥柱。
在“寸土寸金”的市南,高产出比、高附加值的金融业,无疑是区域转型的强大引擎,也是发展既有优势产业中的最优选项。为此,市南区提出当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样板”,未来五年将大力发展现代金融、数字经济、高端服务、时尚消费、航运物流、文化旅游六大主导产业,其中将现代金融放在首位。
围绕强力集聚金融产业,市南区提出未来五年的具体目标:金融业增加值突破亿元。每年新增金融机构和企业家以上,到年总数突破家,新增上市企业10家以上,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在不久前履新市南区委书记的王锋,先后任职青岛金家岭金融聚集区管委副主任,青岛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党组书记、副局长,青岛金家岭金融聚集区管委会副主任、工委委员,青岛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党组书记。王锋执掌过地方金融的关键职务,具有丰富金融实战经验,市南区金融业能否在他的带领下实现突围发展,提升城市金融中心成色,外界抱有极大期待。
(本文原载于“财经齐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xingxing.net/xhdsbnr/13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