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阅读安居在青海民大的手绘山海经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古籍担负着传承中华文明的重任。据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中心主任王建福介绍,我省古籍存量约30万册,其中有67部古籍入选了《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珍藏于青海民族大学图书馆的《山海经全图》就是其中之一。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具有神话传说性质的最古老的地理书,被人们誉为“千古奇书”。

民大收藏的古籍善本

因为是国家珍贵古籍,为了更好地保护它,这部《山海经全图》如今已不向读者开放。珍藏这些古籍的保险柜上有两把钥匙,由我和另一位同事保管,只有我们两个都在场的情况下,才能打开保险柜,取出古籍。青海省民族大学图书馆馆长那成英说。

虽然无缘得见《山海经全图》的原书,但是在那成英的电脑上,我们看到了《山海经全图》的照片。从它发黄的封面可以看出,它历史悠久。这部《山海经全图》是清初的手绘本,它的封面是木制的,共十册。从它的制作工艺可以看出,这部书是画在宣纸上的,后来人们再将它装裱,形成了现在经折装的《山海经全图》。那成英说。

目前流传的《山海经》有许多版本,《山海经全图》相较于其他版本,最为特别的是全书基本上都是手绘图片,只有极少的文字说明。这也是它的珍贵所在。据了解,根据版本学分类,古籍一般被分为孤本、善本和珍本,孤本就是指只此一本的古籍。善本是那些版刻古籍中的校刊好、装帧好、时代久、流传少,具有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书籍。珍本指的是比较稀见或比较珍贵的书籍或文学资料。在《国家珍贵名录》中,《山海经全图》属于善本。

古籍中的动物与传说中的不同

在那成英向我们展示的《山海经全图》的一张内页中,有这样一幅画像,一条盘旋而上的蛇,长着两个脑袋,从旁边注释的文字中可以看出,这个奇怪的动物是共工的臣子,它的名字叫相繇,也叫相柳。据说它喷出来的水比洪水还厉害,又苦又辣,吃了就会送命。禹见相柳如此猖獗,就运用神力杀了相柳,为民除害。相柳身上流出的血,一沾土地就五谷不生,把大片土地污染了。禹尝试用泥土陉塞,但三陉三陷,禹只好把这片地劈为池子,各方天神在池畔筑起一座高台,镇压相柳。

在另一张内页中,是一只像龙又不像龙,像蛇又不像蛇的动物。它身上有明显的鳞片,长着两个头,两条尾巴,四只爪子,两对翅膀。旁边的文字这样记载:“有神蛇,二身,同首,六足,四翼,见则不雨,名曰(同肥遗)蛇”。《山海经》中记载,这种蛇生活在华山,一出现就会天下大旱。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文字中写肥遗是“同首”,也就是一个头,《山海经》中也记载肥遗是一个头,可是在《山海经全图》的绘制图片中,却可以明显看出这只肥遗却有两个头。

古籍许是中国书店旧藏

这部《山海经全图》安居在青海民族大学到底有多长的时间,就连青海民族大学的老员工都说不上来。我在民大工作三十年,这部《山海经全图》一直都在。那成英说。在担任青海民族大学图书馆馆长之后,关于这部古籍的来历,那成英也多番打听,终于有了这样一个说法。

珍藏于青海民族大学的许多古籍与一位名叫吕广来的老师有着密切的关系。上世纪50年代,吕广来先生到了当时的青海民族学院工作。来青海之前,他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上世纪50年代后,国家为了扶持西部省份的文化,增加高校的图书量,派遣了一些老师前往北京学习,吕广来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其间,这些老师被带到了北京中国书店,让他们挑选一些书籍带回学校。

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过的吕广来先生是位行家,他挑选了一些珍贵的书籍回到了青海。《山海经全图》就这样从北京来到了青海,珍藏在了这里。那成英说。

古籍出自名家之手

这部绘制精美的《山海经全图》的作者名叫萧云从。萧云从是明清之际我国著名的版画家。那成英说。

据了解,萧云从生于明朝万历二十四年,卒于康熙十二年,他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个重要的画派--姑孰画派的创始人。他的代表作《离骚图》在中国版画史中享有极高的声誉。有专家研究,萧云从对于《山海经》有着极深的理解与感悟,从他的代表作《离骚图》中,大量采用《山海经》中的神话形象入画可以得到证明,如雄虺九首、巴蛇吞象、烛龙衔烛、应龙画地等。

《山海经全图》以图画叙事见长,是萧云从用图画语言讲故事的杰作。从《山海经全图》可以看出,萧云从的绘画技艺炉火纯青,绘制精细,动物毫发毕现,生动传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虽然萧云从的绘画技艺精湛,但他的传世作品不多,由此可见青海民族大学图书馆珍藏的《山海经全图》的珍贵。

西海都市报记者/王十梅

监制/李皓责编/沙成艳









































白癜风治疗用什么方法
早期白癜风能治好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xingxing.net/xhdsbjj/42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