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千
秋千是我国农村创造的一种运动,深受地方群众喜爱。拉乙亥地区的群众也喜欢荡秋千。记忆中,每年的春节前,乡亲们自发的组织起来,选择一块空阔的场地,煨一堆桑,算是祭天祭地,然后用火煨四个坑,等坑挖好了,找来四根提前准备好的大木头,把四根粗实的木头放在坑了掩埋后,顶部相互交叉,上面再搭上一根四五米的木头,并用绳子固定好,一个又稳固又高大的秋千就形成了。当地对秋千搭建很有讲究,秋千落成后要在秋千两侧贴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等满含祝福喜庆的对联。还要放鞭炮,听老人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可以把一年的晦气全部赶走,说是这样说,到底灵不灵,谁也不知道,但这也算是乡亲们对今后幸福生活的一种寄托和期待吧?秋千搭建好后,乡亲们还相互敬酒,说一些祝福喜庆的话语,祈祷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顺心如意。此时,老人们会在秋千下撒一些糖果,让孩子们抢食,说是这些糖果,新的一年来不生病,身体安康。之后,村民们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兴高采烈地来荡秋千,村子里顿时热闹了起来,呈现出一派和睦喜庆的节日景象。秋千因其设备简单,容易学习,男女老少喜爱,荡秋千,可以一个人荡,也可以两个人荡,在秋千上,他们花样繁多,千姿百态,看高手荡秋千,叫好声一片,手舞足蹈,都笑弯了腰,一个人荡时,荡久了,可以坐在踏板上休息,任其秋千自由飘荡,优美飘逸,也可以再站起来继续荡。两个人荡时,可以男女老少自由组合,可以两个人同时荡,也可以一个坐着一个站着荡,比如说两个大人或者两个小孩,或者大人带一个小孩,不管怎样,他们在秋千上的风采,肯定会让你笑的合不上嘴。一缕柔和的阳光从树枝缝里斜射下来,照在几个天真烂漫的孩子身上。“今天是天气真好,我们荡秋千去!”几个小孩清脆的童音,萦绕在空中,寂静的村庄不一会就热闹了起来,男女老少走出家门,欢欢喜喜奔向荡秋千的地方。谁不喜欢荡秋千呢?“好!起来了,打(荡)的好!”人还没到,就传来阵阵热烈的喝采声。走到近前,只见一中年汉子正在秋千上独自飞翔。他就像空中飞翔的鸟儿一样,一会儿腾空而起,一会儿俯冲而下。秋千周围,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无数双眼睛紧盯着秋千架上的人,只见他双手攥着两根长绳,由后上方向前方摆时,身子使劲往下蹲,荡到最低点时,两腿蹬板朝前使劲并逐渐伸直,上身后仰,在荡到最高处的刹那间,双手把长绳往两边一抖,空中响起清脆的铃铛声,由前上方向后摆时,迅速蹲下身子,荡到最低点时,双臂向后上方提起,并逐渐蹬直双腿,形似弓形,往后使劲,在荡到最高处时,双手再把长绳往两边一抖,动作潇洒而飘逸,看的让人目瞪口呆。之后反复重复上面的动作,秋千就会越荡越高,一看就是行家,荡秋千的老把式。随着秋千越荡越高,时而鸦雀无声,时而掌声四起。高手荡秋千,不仅高而且还有一种飘飘欲仙之感,轻松自如,来回几下就荡得很高,几乎与地面平行,真可谓触目惊心。高手们荡秋千,看谁荡得最高,看谁荡的和大樑平行,荡的最高最美的秋千高手很受乡亲们的赞扬。每荡到精彩处,人群里就会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与人们的欢笑声汇在一起,好不热闹。秋千越荡越高,笑声就越传越远。两个女孩子在大人们的帮助下,把秋千抢到了手,看来要来个两人共舞。两人共舞要配合协调,使劲均匀。如果两个都会,荡得就比较高,如果一个会的带着一个不会的就荡不很高。现在两个女孩子努力往高处荡,而且姿势也可以,大人们也在下面使劲加油鼓掌鼓励着她们。秋千越荡越高。一个胆小的女孩突然吓哭了,大人们赶紧把她们放下来。胆子大的女孩指着她的额头说了声“胆小鬼”,孩子们几句幽默的话,又把“胆小鬼”逗笑了。大人们也被俩女孩的言行逗笑了,笑得前仰后合。村民们把所有的烦恼和不开心的事,随着秋千的摇荡,让他们童趣飘向天外,留在心中的是永恒的欢笑。秋千又被一位青年理直气壮的抢到手,看来要大显身手的他没荡几下就让人们笑弯了腰。只见他身子往下一蹲——半蹲着,两脚朝前一蹬,由于使劲过猛,变成了朝天一蹬,引起人们一阵哄笑。可能有点紧张,往回荡的时候,两脚使劲不均匀,差点碰到秋千柱子上,又引起人们一阵哄笑,这样荡了几下,没有起色,人群里有人喊起来:“别打了,床底下放风筝—起不来!”又是一阵热闹的笑声,青年只好红着脸不情愿的下来了。就这样,人们轮流在欢呼声和叫好声中抢着荡秋千。他们有时一人独飞,有时两人共舞,有的飞得高,有的荡得低,高手各有绝招,低手千姿百态。人们兴奋得欢笑着,喊叫着,吵闹着。唤醒了沉睡的春天,喊出了内心的激情。抒发着对太平盛世的喜悦。荡秋千不单是娱乐活动,更是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的一项体育活动。它可以使人心旷神怡,锻炼身体和意志,培养勇敢精神,陶冶人的情操,增添人的欢乐,使人精神愉快,连那些不会走路的孩子和年过古稀的老人,也要在别人的搀扶下荡上几下,享受一下节日的欢乐,青少年男女和壮年人就更不用说了。此景此情,跃入眼帘,记忆犹新,挥之不去,回味无穷。作者简介:许少海,笔名海纳百川,土族,青海贵南拉乙亥人,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青海作家协会会员,长期在基层一线从事文学创作工作,作品曾发表在《青海日报》《西海都市报》《青海湖》《青海青年报》等刊物,获得省州级多项文学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