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车前往西安的路上,马部长说此次回来是要写心得的,大家要有心理准备,我心里咯噔一下,我最怕写心得了。
马部长是那种很温和的领导,中等个子,一张精神而稳重的脸,戴着丝边眼镜,看上去又斯文又亲切。
说来,自去年十月从沈阳回来之后就再也没出去过,四月份才调了岗位,从案子上撤下来干了文职,工作环境和内容都不熟悉,需要好好学习。
七月,就这样突然的出发了。
第一站是西安。关于西安的记忆是好几年前的事儿了,那时候没钱,拿着一点奖学金就跑去旅行,好的宾馆不敢住,贵的景点不敢去,全靠青春的激情,吃得了苦,受得了罪,重要的是有梦想。
在以前去西安是需要十二三个小时的,七月份开通动车以后四个小时就到了,感觉家乡和外面的距离一下子又拉近了不少。
有好久没有这样看窗外的风景了,在那些最文艺的年纪里,路过一种陌生的树,一汪清澈的水都会觉得稀奇,但慢慢去的地方多了,也就显得平常了,世界这么大,有太多地方对我们来讲都是陌生的。
到西安时已经是晚上,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热。在走过长长的走廊之后,向导带我们上了车,去吃饭。西安北站似乎很远,大客车拉着我们七拐八弯的走了很久才进城门,在西北三路天锡楼门口停了下来。其实之前对于内地的吃饭问题我基本不报什么希望,但事实证明这里的确不错。
吃了饭,在酒店放好东西之后,我们几个人去了回民街,回民街听说过好多次,但都无缘相见,我印象中的回民街陈旧而古老,没成想却是热闹得很,店铺林立,灯火璀璨,行人悠哉地逛着,小贩卖力地吆喝着,眼前的景象真是让我高兴极了。路走到头,鼓楼便在眼前,灯火通明,穿越历史的尘封,像个老者穿上了新衣。
逛完回到酒店已是深夜,简单洗漱后便睡了,定了闹钟,第二日早上有半天的时间,想着可以去趟大唐芙蓉园。
第二日我到大唐芙蓉园门口的时候还没有开门,保安说得到九点。我站在门口张望这座园子,曾经我来到过这个门口,但因为买不起票没能进,如今我又来了,像见一位久别重逢的老友。等开门进了园,惠风和畅,垂柳轻拂,荷花静默,亭台别致,楼阁阔气,虽是复古,但难掩大唐风韵,让人流连忘返。
看了一圈之后匆匆赶回酒店,吃了中饭要赶赴延安,接受革命的再教育。
我们一路向北,经过五个多小时之后终于到达,车下了高速,在一条很窄的公路上行进,两面的房屋肯定有些年头了,我无意中看到枣园二字,记忆里毛主席在这住过,但我实在想象不到他老人家是住在哪一院哪一户。心也就慢慢失落了起来,延安给我的第一感觉并不好。
车又行驶了很久,围着一条河道狭长地往里延伸着,总有一些楼会突然出现在你面前,让你欣喜不已,延安就像一个有故事的男人,一点一点吐露自己,我想这应该是它和其他城市最大的区别了。
吃完饭回到酒店,我站在窗前看眼前这座城市,无数次在历史书上读过,无数次在电视里听过,而此刻我就站在这片只属于红色的天空下,怀想当年革命前辈是怎样的艰辛。
从第二日正式开始我们“红色摇篮”的培训课程,开班仪式上我郑重地从培训中心主任和马部长手中接过班旗,鲜艳的红色如同沾满先辈们献血的手,让我心生震颤。
第一站是宝塔山,延安象征性的建筑。向导解说完,拍了合影,之后我领着大家重温入党誓词,作为学员代表发言。按理说发言这种事儿对我从来不在话下,但拿着头一晚匆匆赶出来的稿子,我心里还是激动万分,毕竟这是在延安,宝塔山上。
接下来的几天都是按照培训课程,每天去两三个地方,听老师现场教学,听解说讲解,心被拖回那个伟大的、亢奋的、激情满怀的时代,感悟老一辈革命家,建国元勋在延安的十三年是怎样度过的。他们住着窑洞,吃着粗食,却干着世界上最让人骄傲和自豪的事业。
在枣园,没想到一进延安就看到的这个地方,竟然还有这样一处陈旧而庄重的建筑坐落在清幽的院子里;在杨家岭,没有深院大宅,历史遗迹就在路边,毛主席种过的菜地里黄瓜、西红柿、辣椒都长得很好;在王家坪,老师讲到毛主席和毛岸英特殊的父子情,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牺牲,埋骨他乡,毛岸英的妻子后来要去拿骨灰,毛主席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听到这里,我再也没有忍住自己,眼泪夺眶而出,这就是一代伟人的深情,以国家大计,民族大义为重,作伟人的子女又辛苦又光荣。
培训第三天,我们都穿上了八路军军服,背上“为人民服务”的单肩包,开赴南泥湾。早上是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在一片荒地上开垦出几块菜地,铁锨和锄头发到手上我们便干了起来,音响里放着《军民大生产》的歌,大家热血沸腾,没一会儿工夫每个组都开垦出了两三块地,又撒上种子,才算完成。我想,要是能有一场雨该有多好。没想到下午拓展训练快结束的时候一场瓢泼大雨降临,淋得我们都成了落汤鸡,大家依然激情满怀,踩着泥水,唱着歌儿,一路走着回去集合。
在凤凰山白求恩纪念馆,是我第二次流泪。讲课的老师中等偏小的个子,戴着眼镜,身材臃肿,实在说不上漂亮,但一堂课讲下来,深情满满,白求恩精神在她嘴里是如此感人至深,如此安静,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她自己正是被这种精神所感动,研究生毕业后,放弃优厚的生活,从遥远的河北来到延安教书,想通过自己的行动,去传承无私奉献,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革命精神。她讲完之后,我主动前去请求和她合影,她欣然同意。我想,能和这样伟大的人格同框,是我的荣幸。
在梁家河村,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当过知青的地方,听老师讲习总书记的故事,在那样困难的年代,从一个高干子弟,成为实干家,历经艰难,却毫不动摇,从未间断过学习,从未放弃过努力,一步步走到今天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位置,国富民强,是中国之大幸。
在抗大,在鲁艺,在清凉山,每一处都有它深刻的革命意义和远大的传承价值,而我散淡的笔触也只能是浅尝辄止,写不尽它们的故事。
最后一堂课,是结业,学唱陕北民歌。《南泥湾》、《军民大生产》、《东方红》......,大家都唱得很起劲,有一首叫《圪梁梁》的歌,老师本来是让马部长唱的,马部长却让我来,对民歌,尤其是方言版的,我向来难以张口,果然出了丑,惹得大家直笑。
就这样,短暂而充实的培训结束了,我们原路返回,车窗外起了微风,吹拂着三秦大地,又忆起那个红色的时代,忆起王家坪的眼泪,忆起南泥湾的大雨,都镌刻在记忆里,希望某年某月之后还能来看看。
赵海青:男,80后,回族,青海化隆人,爱文字,爱声音,爱旅行。曾出版诗歌合集《八面诗风》,有作品入选《年青海诗歌年鉴》,曾在《西宁晚报》、《西海都市报》等刊物发表作品,曾是榕树下签约专栏作者。现就职于化隆县公安局。
监制:马晓东编辑:王进作者:赵海青
投稿邮箱:hlxwzzb
.北京白癜风治疗去那家医院全国白癜风治疗专家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