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农业部(现为农业农村部)科教司主导成立了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年由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和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联合创建的“奶牛金钥匙”技术示范现场会,已经成功举办了期。在这期间,“奶牛金钥匙”不断整合社会资源、搭建技术转化平台、创新培训推广模式、挖掘技术提升潜力,在农业部科教司的主持和指导下落实国家主要农产品竞争力提升的国家目标,落实畜牧业司奶业管理办公室振兴奶业的工作任务,以奶牛养殖技术需求和产业需求为导向,以节本增效、提升我国奶牛养殖竞争力为根本目标,搭建科研院所、政府协会、产业联盟和养殖行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开展实用技术推广、技术操作示范、牛场诊断评估等技术推广工作,承托产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为我国奶牛养殖业的人员培训、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奶牛金钥匙”创立和发展的产业背景(一)奶业快速发展催生创新型技术推广模式
-年是我国奶牛养殖业快速扩张时期,在奶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国奶业经历10年的快速发展,奶牛存栏从万头增长到万头,单产从2.1吨增长到4.1吨,但较欧美国家7-8吨的水平仍十分落后,养殖模式以较为粗放的散养户的大量出现为主,头以下散养户数量达到万户,散养比例达到84%。
图1-年我国奶牛存栏和单产变化
针对快速扩容的产业体量、粗放的养殖模式、落后的技术水平的产业现状,养殖行业对国内外先进技术的渴求、对掌握实用技术的产业工人的需求日趋强烈,为创新型技术推广组织和模式的诞生奠定了产业基础。
(二)奶业转型升级需要先进技术作为支撑
年以后我国奶牛养殖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升级,历经奶业工作者10年的努力,奶牛养殖业从产业模式、技术水平、产业竞争力、国际交流互动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我国奶牛养殖规模化水平、技术和装备水平迅速提高,带动养殖的单产水平、生鲜乳质量迅速提升。规模养殖比例从年的19.5%提高到了年的56%,机械化挤奶率从51%提高到%,TMR技术使用率从30%提高到85%以上,全株玉米青贮使用比例达到88%以上,50%的牛场使用了优质干草,成母牛单产从4.6吨提高到7吨;奶牛体系调研的规模牛场单产达到了8.5吨,奶牛单产和生鲜乳质量已经接近或达到了欧盟国家的水平。
表1年奶牛体系调研规模牛场成母牛单产分布2.随着饲料价格、人工成本的上升和大型牧场的快速发展,我国生鲜乳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再加上汇率的变化,产业链利益矛盾悬而未决,导致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国际竞争力降低。我国生鲜乳生产成本从年的2.6元/kg左右增长到年的3.5元/kg,增长了35%;与此同时欧盟、新西兰等国家生鲜乳成本增长低于10%,如欧盟的成本一直维持在2.4-2.7元/kg,新西兰的成本一直维持在1.7-2.0元/kg左右变化,导致我国奶牛养殖竞争力降低,养殖业受到冲击。
图2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示范牛场生鲜乳成本和价格监测
3.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自由贸易协定的实施,我国奶业与国际市场相互影响加深,国际交流密切。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进口乳制品的快速增长,年我国乳制品净进口折合成原奶大约是万吨,到年增长到近万吨,增长了6倍,整体市场的对外依存度接近30%,消费市场的增量空间被进口挤占。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牛奶产量是万吨,与年相比几乎是零增长;但主要出口国取得了较好的增长成绩,新西兰原奶产量增长了36%,荷兰增长了33%,美国增长了15%。
我国的土地条件和资源禀赋要求我国的农产品供给无法实现自给自足,必须依靠进口来补充。《全国奶业发展规划》提出国内奶源满足70%的比例红线,但这条红线目前已经受到了挑战,据奶牛体系调研,进口乳制品与中国前35位乳企收奶量相比,已经占到总量的45%。
4.我国乳制品消费水平不断上升,年人均原奶占有量达到36kg,比年提高了22%;绝对消费量仍低于日本的61kg和欧美的-kg,仍然有较大的增长潜力,但我国高端、高价乳制品成了乳企营收和利润增长的主动力,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乳制品消费的发展。
因此,面对国际奶业的竞争压力,国内奶牛养殖的产业升级和优胜劣汰,推动奶牛养殖业节本增效、提升产业竞争力仍然是长期任务。依靠国家政策支持、技术升级、装备升级、产业工人技术培训、企业推行种养加一体化发展等途径和措施,发展环保、高效、高质的现代奶牛养殖产业,进一步提升奶牛单产达到10吨的水平,降低公斤奶成本,提升产业素质,仍将是行业长期发展的共同目标。
在奶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要求我国奶牛养殖的技术推广和转化模式不断的推陈出新,成为连接政府、科研单位、供应链、养殖企业的桥梁,追求实效和切实落地,打造服务产业链一体化的大平台。
二、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工作和成果为促使我国奶牛产业健康稳定、科学可持续的发展,年由农业部(现为农业农村部)科教司启动项目,主导组建了“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科学家研究和试验站示范团队,围绕奶牛育种繁殖、营养饲料、疾病防治、质量与环境、乳品加工、乳业经济等六个方向,构建国家奶牛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岗位的设置基本保证了我国奶业研究的主要大学和科研单位都有岗位专家,优势产区设有试验站的布局,为构建国家奶牛科研与推广的产业技术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成果为技术示范奠定坚实基础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自年成立,已经运转了十二年,历经“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在奶业科研和推广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围绕着体系的重点任务如奶牛饲料资源高效利用与健康养殖关键技术、奶牛场标准化规模饲养关键技术、奶牛高产高效生态养殖技术、奶牛场重大疫病防控和净化技术、奶牛群体改良技术等重大关键技术开展研发和示范,取得丰硕的成果。
“奶牛饲料高效利用及精准饲养技术创建与应用”、“优质乳生产的奶牛营养调控与规范化饲养关键技术与应用”,分别获得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他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70项;研发制定新技术项,开发新产品90项,开发新设备29项;共获得专利项,软件著作权40项,制定国标或行标29项,入选农业部主推技术43项。
第1期年4月黑龙江肇东-首期金钥匙黑龙江肇东启动
第1期年黑龙江肇东-李胜利教授牧场现场指导技术人员
(二)行业沉淀技术和引进技术拓展了技术示范的高度和宽度
开展技术示范推广,必须争取多方资源、借助产业链力量,吸收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拓展技术示范的高度和宽度。技术推广示范依托“奶牛金钥匙”技术服务创新联盟等平台,引进了多项国内外一流的先进技术、设备和产品,如奶牛TMR技术、性控冻精技术、奶牛同期发情技术、奶牛过瘤胃系统营养技术、犊牛强化饲喂技术和犊牛自动饲喂技术等近40项先进技术。产业链沉淀技术和引进技术,保证了“奶牛金钥匙”的技术先进性和权威性,紧跟国际一流技术水准,拓展了技术示范的高度和宽度。
第10期年12月北京-时任中国奶业协会会长刘成果工作指导讲话
第2期年5月河北保定-时任农业部奶办主任王俊勋在会上做政策法规解读
三、“奶牛金钥匙”发展历程“奶牛金钥匙”技术示范现场会是解决奶牛场技术和管理问题的有效手段,是实现奶牛场效益最大化的新理念、新政策、新技术、新设计、新方法、新产品的集合。通过政、产、学、研协同运营,有效的组织、协调、整合,实现技术资源和管理资源,科学理论资源与工程技术资源优势互补,并采取现场诊断服务、专项技术报告、技术操作方法演练、技术沙龙互动相结合的有效形式,零距离、手把手,面对面,钥匙对锁头(问题),口传身授“奶牛金钥匙技术”,让学员学习掌握理论和方法的全过程。
“奶牛金钥匙”自诞生之初,经历了“诞生”、“成长”、“发展”和“深化”四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奶牛钥匙”所特有的典型的组织、形式、内容的创新特征。
第9期年11月山西大同-金钥匙技术示范会现场
第10期年12月北京-金钥匙技术示范会现场
(一)诞生阶段(-年)——快速成为奶牛产业技术转化的重要抓手
我国奶牛产业的发展,始终受到政府、消费者、生产者、竞争者等贯穿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利益相关方以及媒体的高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xingxing.net/xhdsbzn/11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