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网师年度十佳生命叙事五

翅膀飞翔的痕迹

提交人:翟小洁

“旅程无非两种,一种只是为了到达终点,那样生命便只剩下生与死的两点;另一种则把视线和心灵投入沿途的风景和遭遇中,那么他的生命将会丰富无比。”

——米兰·昆德拉

清晨七点半,一睁开眼睛,就看到某人起床做早餐的身影。一番忙碌后,他带上了门,开始了新的一年的征程。窗外,貌似是哪家即将启程的鞭炮声。在清晨安静的小区里,显得格外的热闹。从窗外望去,谁家的孩子已经背起了书包,估计要奔赴辅导班吧。这个世界又醒了。

这一切迹象都清醒的告诉我,年渐行渐远了,家里也开始逐渐恢复往日的宁静。热闹即将散尽了。为了我的万象更新的开始,我打开电脑,想用书写留下翅膀飞翔的痕迹。

01

我觉得一切都本其自然;归结我也只是这样劝你,静静地严肃地从你的发展中成长起来;没有比向外看和从外面等待回答会更严重地伤害你的发展了,你要知道,你的问题也许只是你最深的情感在你最微妙的时刻所能回答的。

——里尔克

年是我来附中的第五个年头。也是我所带班的第二轮。对我和我的曦冉班来说,这是承前启后的一年。这一年我会带着我的曦冉班从初一毕业,也会带着他们开始初二的学习。曦冉班是我这一轮的标志。就像上一轮我带雏鹰班一样,我希望我的曦冉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好的一届。但上天总是喜欢给人开玩笑。从17年下半年接到这个班我就知道考验我的时候到了:全班41个孩子,有半数以上的孩子是属于单亲家庭或者是没有父母在身边。第一次摸底考试,年级前二十,我的班级一个都没有。

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没有彩排的剧目。我张开怀抱,开足马力,带着这一帮虽然调皮,但是有血有肉的小鬼们开始了披荆斩棘的一届。经过17年下半年彼此的磨合,我开始称我曦冉班的“小鬼们”为“小友们”了。

18年年初,我的一篇班主任工作总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被同事们纷纷转发,被校长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的带班被认可了。我的内心喜悦而惶恐。喜悦的是,自己的带班终于和教学一样被看见了,惶恐的是,我知道,我还稚嫩,对于管理班级,会有无尽的问题在前方等着我。

18年,壮志满怀,我在教育随笔中写道:我要带着我的曦冉班去看更美的风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经过半年在新学校的适应,我的这帮小鬼们开始“原形毕露”了:某小鬼接二连三的迟到,心情不好就不来学校了,游戏迷因为对游戏的迷恋,作业一个字没写,所以第二天不敢到学校来了。除了我的语文学科,几乎每一个学科的课代表都会在我进班的那一刻来告状:翟老师,某某的某某科作业又没交……

那一段时间,喜悦和痛苦并行。喜悦是短暂的,煎熬是持续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真真儿认识了我自己,原来我不是神,我还不具备起死回生的能力。我内心期待的曦冉班没有冉冉升起,冉冉升起的是曦冉班存在的一个又一个问题。翻开我的班主任工作日志:年4月9号:某某无故没有到校,且家长没有请假,联系未果。年11号:请假同学:某某、某某某……

月考成绩出来了,年级倒数第二。除了语文成绩,没有一科成绩不垫底。

虽然我带班的风格向来不以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评价每一个孩子,但是,成绩也是反映班级问题的一面镜子。看到成绩的那一刹那,内心各种复杂感觉瞬间化为两个字:压力。这个班很特殊。因为上一届的成绩不差,这一届,一些领导、同事挑了我这个班,专门把自己的亲戚朋友的孩子放到我这个班。怎么办?

龙应台在《目送》中说:“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痛定思痛,我决定先从座位上入手。之前考虑到民主管理班级,让孩子们自由组合来选择座位。这次,我在民主的前提下,采取课下谈话的方式,把座位按照性格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强弱的互相搭配的标准再次组合;之后,我恢复了班级共同创作的“班史”。依然是每个孩子负责一天班级重大事件记录。在这一天,你如何用自己的笔,把我们的班级的历史流传下来;第三,我按照各个小组的分配,制作了各个学科成绩反馈表,贴到墙上。这个成绩反馈,不是孩子们平时的考试分数,而是他们平时的作业以及课堂包括卫生的表现。万事俱备之后,周五我召开了一次考试成绩分析会。这次考试分析会和以往不同的是,抛开成绩,不说成绩,而是曦冉班开学大点评。你可以点评别的同学,也可以点评自己。但点评一定秉承着一个原则,那就是,“真诚,真实”。我记得我在班会上告诉每一个孩子:“只有一个人敢于真实的面对自己、面对别人的时候,她才开始真正的走向强大。”那一次的班会开的很热烈,很成功。我的两位得力小助手把每一位同学的发言都记录下来了。

但是,你不要想着你做了这些努力之后就会马上收获。作业依然是有孩子交不上,早自习依然有小朋友迟到,一些家长依旧是没有规则意识——即便自己的孩子不来学校,她也不会帮孩子请假。只是,就像《小王子》中说,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到的,要用心。周某某小朋友最近的练字本有进步了,我在本子上给他画了一颗红心,第二天,他是他们那个小组第一个交上作业的同学;每天下课都要到我的办公室为我读诗的贾某某小朋友不仅在上课的时候能回答简易的问题,而且在自习课上话也少了。五月份,某小鬼只迟到了一次。我把他叫到我身边,用我想到的所有的词夸奖他: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你却很了不起,你战胜了自己。你知道老师有多么佩服你吗……每一次战胜自己都意味着比以往更强大……我看到你的进步了,我决定奖励你,这个星期你帮老师统计班级迟到以及纪律方面的情况……老师相信你可以……

一百多年前,狄更斯在《双城记》里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任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我们什么都有,我们也什么都没有;我们全都会上天堂,也全都会下地狱。

今天看来,这个道理依旧散发着熠熠的光彩。

我如西西弗斯推石头一样,日复一日的重复着这样的单调,好像漫漫长夜也没有尽头,但是生命的伟大之处在于,她会在这份单调中衍生出生的希望和力量。

早自习来办公室,在办公桌上发现了两三颗巧克力;在楼道里,那个最调皮的小朋友争着为我拿教参和教具;改作业的时候不经意扭了扭脖子,第二天,办公桌上又放了一套打印出来的颈椎操;参加公益活动,因为没去,孩子们把蓝丝巾带回来,争相系在了我的手臂上,他们说,这个要给最重要的人系上的……

我有一万种理由不想坚持,也有一万种理由想逃离,但是,这些日复一日的简单重复中的小情小爱让我有一万零一种的理由选择留下来,选择像西西弗斯一样去忍耐。这些小情小爱唤醒了我身上的宽容、忍耐、能量、纯粹、智慧,让我知道身为师者,我没有空白,我也在和万物一起生长。

里尔克说:“以深深的谦虚与忍耐去期待一个新的豁然贯通的时刻。”

我相信,这不仅是对我,还有我的曦冉班。但也唯有我们伴着失望与希望,伴着怀疑和信任,伴着动摇与怀疑,以深深的谦卑与忍耐一起去穿越岁月的丛林,我们才会看到真正的谜底。

02

像树木似地成熟,不勉强挤它的汁液,满怀信心地立在春日的暴风雨中,也不担心后边没有夏天来到。夏天终归是会来的。但它只向着忍耐的人们走来;他们在这里,好像永恒总在他们面前,无忧无虑地寂静而广大。我天天学习,在我所感谢的痛苦中学习:“忍耐”是一切!

——里尔克

从那篇班主任工作总结开始,我喜欢上了阅读和书写。深深明白,我此生都会做一名语文教师,我要用语文的方式航行在生活这浩瀚的海洋里,做点语文老师应该做的事情。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你要让学生阅读,首先你要热爱阅读;你想让你的学生书写,你得拿起自己的笔。

苏霍姆林斯基说:“怎样做到终身备课?这就是读书,每日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这一年,我从未如此精力充沛的来投入到阅读中来,也从来没有像这样锲而不舍的来坚持:从龙应台的“人生三书”到汪曾祺的《人间草木》;从《世说新语》到《魏晋风华》;从《中国哲学简史》到里尔克的《给青年诗人的信》;从老舍到沈从文,从林语堂到夏丏尊,从王君到黄厚江,从王荣生到褚树荣,从阿德勒到德雷斯克到郝晓东老师……“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总是在阅读先哲们的文章之时感慨光阴易逝,岁月无情。就这样,文字的芬芳浸润在生命里,这些教育大家的思想走近我的教育教学里。刚开始的时候阅读总是避繁就简,总是偏向浪漫。一拿起理论性的书籍,就觉得很艰涩,觉得困乏,但慢慢坚持,就越读越轻松,越读越觉得张弛有度。

尤其是在加入新网师之后,我的阅读开始走向了飞跃。在郝老师的“啃读”方法的引领下,我的阅读更多的和思考联系在一起,所以,很多阅读的书籍以及看过的电影也开始彼此的交汇。曾经有一个瞬间,在读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的时候,想到《小王子》中人与人关系的互相驯养,我的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你没有做过教师,不会理解师者和学生一起成长的五味陈杂,你也不会明白,做一次师者,经历初识的惊喜,热恋的浪漫,平淡中的喜悦,曲终人散的落寞……但是,若是身为师者的爱只是一种情感而不是一种能力,这种爱是肤浅的爱,终将流逝在岁月的长河里。我唯有静水深流,唯有经过啃读式的学习,逐渐提高我的业务水平,提高我的教育教学的能力,才能使自己的能力配上自己的热爱。

因为阅读,所以也不断的持续的书写。从书写每一天的流水账到书写阅读的感悟;从只言片语到长篇大论;从漫无目的的书写到有章法的书写。这一年,我书写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佛洛姆的《爱的艺术》、魏智渊《教师阅读地图》、熊培云《自由在高处》、吴非《致青年教师》的读后感达十篇,并书写了《人间有味是清欢——昆明的雨课堂实录》,《学习描写景物》,《永远的诗佛——使至塞上课堂实录》等课堂实录十二篇,同时,我边写边反思自己的教学,自己的班级管理,书写“小王子和玫瑰系列——关于假期作业那些事儿”等教育教学随笔若干篇。寒假期间,我在阅读郝晓东老师的《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以及《给青年教师的四十封信》这两本书的过程中,每一天的阅读都书写阅读感悟……截止书写这篇生命叙事,我的简书已达到16万字。这样的书写让我的每一天都有收获,既充实了光阴,也给予了自己在人世间行走的力量。这每一页书边的批注,这每一张书写的文字,都是光阴走过的痕迹。我明白,我留不住光阴,但是,就让光阴的痕迹长长久久的留在我的记忆里吧。

因为自己对阅读的热爱和对书写的执着,我也带着我的两个班的小友们一起阅读,一起书写。这一年,我悄悄告诉自己,我要做个任性的教师。我带着我的小友们一起阅读《西游记》、《朝花夕拾》、《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国哲学简史》、《骆驼祥子》、《红星照耀中国》、《寂静的春天》、《文心》……,孩子们一页一页的阅读,一页一页的做批注,一页一页的开始识得文字的魅力。不仅阅读,我还组织小友们进行课前五分钟的阅读分享。我还在阅读课上组织小组阅读讨论,周末书写阅读心得。因为阅读,我留的书面作业就相对较少。而书面作业较少,这意味着我更大强度的备课,充分利用课上的四十五分钟;作为青年教师,我内心也有惶恐,我害怕自己所带的两个班的孩子的语文成绩会远远落后。但是,我也深知,阅读对孩子智力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在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后,我慢慢坚定了自己的做法。阅读最美丽的时刻是读者对阅读的热爱。而这份热爱一旦点燃,就如同星星之火顿起燎原之势。因为对阅读的热爱,所以对语文学科的热爱,因为对语文学科的热爱,我这一科收获的真正的“我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更让我喜悦的是,这学期的期末考试,我的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在年级数一数二,我的一班平均分要比年级最低平均分高八分。这足以印证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历久弥新的观点:“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03

一个世界将要展现在你的面前,一个世界的幸福、丰富、不可捉摸的伟大……学你以为值得学的事物,但最重要的是你要爱它们。这种爱将为你得到千千万万的回报,并且,无论你的生活取怎样的途径,——我确信它将穿过你的成长的丝纶,在你一切经验、失望与欢悦的线索中成为最重要的一条。

——里尔克

年8月25号,一个刻在心上的日子。这一天,我被新网师录取了,这一天,我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学生;这一天,我有了一个学习共同体——新网师。结合自己的情况,我选修了两门课。我热爱的心理学领域——郝晓东老师的《儿童的人格教育》以及关于微课制作的课程——何其钢老师的《王子微课2.0——极简教育技术》。这两门课程就如同上帝在我的面前打开两扇新的窗户。一扇窗户让我的思维向更深处漫溯,另一扇窗户让我第一轮的教育教学走向完整。

作为中学一线教师,我的潜意识告诉我,我很忙。因为很忙,我没有怎么扎扎实实阅读阿德勒;因为很忙,我也没有用心打过卡。但是,郝老师的“三分钟理论”击碎了我的自欺欺人。清晨在上班的车上,在一个又一个二十分钟里,我第一遍读完了阿德勒;中午在午睡前一个又一个二十分钟里,我构思了自己的作业,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对书的内容的思考;下班的路上,在一个又一个二十分钟里,我听着康震、听着范大成,先哲们的思想像光一样烛照着前方。每次不想坚持的时候,来到打卡群,看着一片春意盎然的情景,倍感精神的振奋。

11月26号,郝老师在小打卡招募讲师助教。我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勇气,果断留言报名,并被录取。当时是被郝老师的那句“做是为了更好的学”所吸引,但接手了才明白,自己的能力根本不足以来承接课程引领大家阅读。回头是不可能的了。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向前走了。每一周的共读,我都会对所要讲授的章节和内容进行再读,再批注,尽量画出思维导图,然后再对照方老师的思维导图,理清楚线索和思路,再整理郝老师的讲稿,再添加相关内容,争取做到自己对所讲解的内容透彻的理解。如同一只小小的蜗牛,在郝老师的引领下,就这样一点一点向前爬着,竟然和张海英老师一起完成了八次授课。在完成最后一次共读之后,我突然发现,阿德勒已经不是那么遥远了。在这个过程中,若没有郝老师的鼓励和引导,或许我就半途而废了。而非常繁忙的张老师,从来没有因为自己事务的繁忙来推脱和我一起主持共读。为了追求好的共读环境的主持,她都是在她自己的办公室,安安静静在线上陪伴我完成共读才下班。无以言表,唯有感谢。后面郝老师又给了我们两个人一起主持《正面管教》的共读机会。这次共读,对我而言,是一个更大的挑战。挑战在于不是我是否熟悉这本书,挑战在于,我如何由感性阅读真正迈向理性阅读。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和张海英老师一起线上研讨,还和穆勒滚、方娇艳、程景轩、吴钊老师一起建立了“啃读者联盟”群,在一起对作业,对书的问题进行真正的对话。虽然仅仅进行过一次研讨,但这次研讨已经让我深深的感受到,学习共同体是有多么的意义非凡。我们在一起经由彼此的对话,丰富了彼此的认识,也构建了彼此的知识体系。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是郝老师对我们阅读习惯、阅读思维、对我们的行动力的润物细无声式的引领。一个伟大的师者就是这样,他不用长篇大论的演说,他只需要身体力行,就唤起了身边的人想要超越自我,告别平庸的意识。人生最美是相遇,对于这份珍贵的相遇,我唯有珍惜。

另外一门课程我花费的时间并不是很多。因为何其钢老师的这门课,主要是在上课的过程中传递课程理念以及课程方法,我边学边随手就做。比如,使用美篇中的视频、音频和文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期中考试成绩分析,比如,利用微软听听来进行阅读推荐,再比如,使用手绘微课来把自己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课程来进行梳理……这些都是教育教学的手段,但是身为师者,我们每一天从事的工作都是琐碎的、零散的,怎样让自己化零为整呢?这门课程真正教会我的是课程整合意识,以及看待事物的方式。最后一次课,我使用制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xingxing.net/xhdsbrc/119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