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需要吃什么 http://m.39.net/pf/a_4363446.html
探索:襄阳“六合一”顶尖战略助推襄(阳)南(阳)城市组团跨省发展,共建国家级“鄂豫新区”
20世纪90年代,我国初次设立国家级新区,作为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平台。截止当前,先后成立了上海浦东、天津滨海、重庆两江等19个国家级新区,均在发展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周边区域乃至全国发展起到了良好带动作用。
经了解,我国现有的国家级新区主要有两种“体貌”特征,一种是同一座城市数个区(县、市)组成,另一种是同一个省份数个城市组成,例如陕西西咸新区由西安市、咸阳市组成,再如贵州贵安新区由贵阳市、安顺市组成。
国家级新区在于一个“新”字,创新是第一要素,创建国家级新区需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情况下进行,应创造性地办成他人没有办成或不想办的事情,大胆地进行一些新的尝试,如临近的异省城市,特别是非省会城市,更需要发展的那些内陆城市,最适宜跨省组团创建。
跨省创建国家级新区是比较新颖的想法,最大的问题是“异省异心”,心胸宽广的话会认为这不算是问题。21世纪是共赢的时代,单干成为巨富的凤毛麟角,就连最发达的沪苏浙、粤港澳地区,依旧跨省域组建联合体城市群,那跨省组建国家级新区又有何不可呢?
湖北省襄阳市和河南省南阳市同属汉江流域,一衣带水,两地有着一千多年的悠久情谊,襄南组团深化合作,必将取得“1+1大于2”的成果。国务院批复的《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提出,发展壮大襄(阳)南(阳)城市组团,推动襄阳和南阳加快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方面一体化进程,合力打造城市圈。
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河南省“十四五”深化区域合作融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规划》提出,深化豫鄂川渝高质量合作,持续加强与湖北等省(市)交通物流及产业合作,协同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
由此可见,襄阳、南阳跨省组团是国家、省级层面都支持的,为探索共建跨省型国家级新区提供了依据。
年,国家层面发布了一系列有关襄阳的重磅文件、方案、规划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促进襄阳等区域重点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据悉,获得党中央支持的同类城市只有6个,襄阳是汉江流域唯一一个。
国务院批复的《“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提出,要支持襄阳等地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支持襄阳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据悉,获得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全国首批省域副中心城市共有7个,襄阳又是汉江流域唯一一个。
湖北省城镇化空间布局显示,襄阳都市圈是全省唯一一个跨越本省的都市圈,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提到的:“发展壮大襄(阳)南(阳)城市组团……合力打造城市圈”战略完美“接轨”。
……
年6月7日,人民网等重要媒体认可襄阳为二线城市,称襄阳这座中国二线城市充满发展活力。综上所述,襄阳、南阳深入合作,共同发展壮大襄南城市组团,合力打造城市圈是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的重要发展举措,是千载难逢、史无前例的重大格局突破,有利于实现双方最大限度的共赢。两地应积极、迅速地探索实践共建跨省新区策略,将襄阳高新区和襄州区全境,樊城区牛首镇、太平店镇,邓州城区、新野县城以南区域纳入“鄂豫新区”或“襄南新区”。
不完全统计,我国至少有4个国家级新区面积超过平方公里。其中,河北省雄安新区面积约平方公里,辽宁省大连市金普新区面积平方公里,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面积平方公里(含托管区),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面积平方公里(含水域面积平方公里)。参照这些数据,作为中西部地区中流砥柱、中国新时代后起之秀的襄阳、南阳这两座非省会城市,划出-平方公里土地建设跨省新区也合情合理。
30年前,襄阳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成功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跻身建设部认定的大城市立下大功,更为襄阳今天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赢得了令同类城市羡慕的发展优势。襄阳高新区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千亿规模,超过众多地市级经济总量,稳居湖北省同类开发区首位,常年位列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而它的面积却只有平方公里,仅占全市总面积的1%,被称为襄阳“火车头”。襄阳高新区建成区面积8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多万,不仅是襄阳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中心区域,还是我国汽车工业、军工企业的聚集地和鄂、豫、陕、渝毗邻地区技术、智力最密集地区。
为更好更快地发展,扩大区域、板块转型并争创更多国家级战略平台成为首选,高新区要担起龙头责任,积极主动地想方设法完成襄阳曾经的伟大理想——创建国家级新区。
“十三五”期间,襄阳市和湖北省领导明确支持申创国家级汉江新区,提出依托东津新区创建国家级新区,同步推出“襄宜南”一体化战略。为此总结经验,充分考虑之后,建议调整创建国家级新区的思路,将重心转移至汉江以北地区,结合国家“发展壮大襄(阳)南(阳)城市组团……合力打造城市圈”战略,联合南阳市挖掘“诸葛智慧”,大规模构建跨省新区,以支撑“鄂豫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目前,襄阳经济社会主战场就位于高新区,形成了“五区叠加”的发展态势,即襄阳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襄阳片区、襄阳综合保税区、湖北省汉襄宜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中国襄阳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其中,襄阳综合保税区设在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襄阳片区内,而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襄阳片区设在襄阳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湖北省汉襄宜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中国襄阳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依托襄阳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而设,构成“五位一体”格局,基本满足创建国家级新区的要素。
同时,襄阳市已规划东风汽车城产业区,高新区东风汽车大道以西的东风汽车集团旗下产业及配套企业,将迁移至新明路以北区域的东风汽车城内。前不久,东风汽车集团明确在“十四五”期间面向湖北投资1亿元,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湖北省积极支持建设“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的襄阳,将成为东风汽车集团主要投资城市,为城市北拓,构建国家级汽车产业示范集聚区及对接南阳注入一股强劲动力。
而且,襄阳国家级高新区已与襄州省级经济开发区融为一体,两区具备合并或托管条件,为进一步向北推进、走出湖北,营造浓厚氛围。
下一步,襄阳加快创建一类航空口岸,依托襄阳机场、高新区深圳工业园和唐白河、汉江水运航道,积极创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港口枢纽经济示范园区,助力“襄阳北”跨越式发展。
经梳理,襄阳高新区、襄阳自贸片区、襄阳科转示范区、襄阳电商试验区等,均为鄂豫陕毗邻地区首个同类国家级战略平台。5月验收的襄阳综合保税区则是“襄阳北”第5个由国务院批复设立的战略高地,它拥有最高的开放层次、最多的优惠政策等优势,将是襄阳向北拓展和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新引擎,有力促进襄阳自贸片区高质量发展。
此外,襄阳自贸片区作为汉江流域唯一一个国家级高层次外向型经贸战略平台,它还有着巨大的能量待发掘、绽放。
推动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与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合作,促成湖北、河南两省依托襄阳自贸片区建设中国华中自由贸易示范区,整体迁至古驿镇并整合襄州经开区,跨出省界在新野县新甸镇设立“中国华中自由贸易示范区南阳片区”,为今后襄阳、南阳共建襄(阳)南(阳)城市组团、鄂豫跨省新区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