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白癜风 http://m.39.net/pf/a_6442885.html
1月28日下午,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举行。发布会以“看看绿色发展新亮点”为主题,邀请省环保厅副厅长冯志刚、省林业厅副厅长邓尔平、省发改委副主任于明臻、果洛州玛多县委常委、副县长甘学斌等4位同志作新闻发布。
省环保厅副厅长冯志刚
介绍年湟水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水污染治理情况,让大家看到了湟水河的变迁,更让大家感受到青海人创造美丽、保护生态的激情和信心。在水环境方面,全省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94.7%,较国家确定的84.2%的考核目标高出了10.5个百分点,劣V类水质比例为0;长江、黄河干流、澜沧江、黑河出省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到Ⅱ类以上,青海湖流域和柴达木盆地诸河、重点湖库水质均保持在Ⅲ类,湟水河水质持续得到改善;全省县级以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
在大气环境方面,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2.4%,同比提高4.9个百分点;西宁、海东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分别达到81.1%、79.8%,同比提高7.1和3.8个百分点;两市PM10年均浓度较基准年(年)下降30%,超额完成国家确定的考核目标,六州政府所在地城镇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优良标准。
省林业厅副厅长邓尔平
介绍全省国土绿化工作情况,展示了我省坚持绿水青山要从国土绿化抓起,充分调动社会各界植绿护绿爱绿的积极性,大抓国土绿化,推进青海省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切实加快“四边”绿化,持续增加绿量、提升品质,生态环境状况不断改善的新成绩。西宁市围绕构建“一芯二屏三廊道”的城市生态格局,着力推进市区近远郊生态修复,扎实推进南北两山绿化、西堡“绿芯”和城北园博园工程。海东市大力推进“绿屏障、绿河谷、绿城区”三绿建设,组织开展春秋两季造林“大会战”,参与植树造林达74.5万人。黄南州采取项目资金捆绑、划分绿化责任承包区、专业队造林方式,掀起了大规模植树造绿热潮,重点推进黄河沿线、隆务河流域荒山造林,打造生态绿色长廊。海北州加大国土绿化力度、资金投入、造林面积、参与人数创近年之最。门源县将造林与脱贫结合起来,成立了营林公司,组成专业绿化队,推行专业化造林,造林质量明显提高。玉树州、果洛州提升城镇绿化档次,森林城市建设取得新成效,玉树市城市绿化焕然一新,展现出“半城青山半城绿”的秀美景观。海南州以县城主要街道、周边荒山、乡镇一级空闲地为重点,大力开展新区绿化取得明显成效。海西州统筹推进国家公益林造林、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枸杞标准化产业园建设,并将所有成林地纳入国家公益林建设范围,进一步巩固了绿化成果。
省政府出台了《创新造林机制激发国土绿化新动能的办法》,从建立造林激励机制、构建多元化投入体系、完善公益林管护抚育、创新林业产权管理、增强科技支撑和完善考核评价等方面明确扶持政策,充分调动林场、企业、社团、个人等各类主体参与国土绿化的积极性,为推动国土绿化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动力。
横跨西宁、海东两市的湟水百万亩规模化林场建设试点,被国家列入重点支持建设的创新林业投融资3个重点试点项目之中,计划8年完成新造林万亩。该项目在今年正式启动实施,将补齐东部地区缺乏综合生态治理工程的短板,实现全省重点生态区域内重大生态工程全覆盖。
省发改委副主任于明臻
介绍了我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着眼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绿色转型,着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实现动力转换的新举措和新成效。产业转型升级在多个领域取得进展——
经过不懈努力,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现代生物、特色农牧、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服务等绿色产业快速发展,已初具规模。
一是服务业支撑有力。顺应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趋势,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服务经济成为新的支柱。
二是传统工业升级提速。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大力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滚动实施项改造提升项目、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石油天然气、盐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精深加工等取得新突破,传统产业加快向高端化、高质化和高新化方向转变。
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以优势资源能源为基础的特色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配套不断完善。
四是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加快。实施农牧业“四个百亿元”产业发展行动计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和重大水利设施建设,建设河南、大通、海晏3个全国农村产业示范县,黄河沿岸四大水库灌区主体工程建成。
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年,在构建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等方面安排了49项重点工作,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三个园区循环化改造通过国家终期评估验收,乌兰、甘河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完成中期自评估。在产业方面,协调推进具有牵引性、示范性的重大项目,我省12条循环产业链初步形成。
果洛州玛多县委常委、副县长甘学斌
用鲜活的事例向我们展示了青海着力加大绿色惠民的力度,健全完善生态保护奖补机制,加大补偿力度,提高补偿标准,不断增加生态管护岗位,培育和发展生态功能区绿色产业,努力实现绿色富民、绿色惠民的生动实践成果。玛多县委、县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事业发展放在首要位置来抓,遵循保护生态就是改善民生福祉的理念,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相结合,创新生态保护机制,取得了绿色富民、绿色惠民的生态实践成果。
突出生态保护主题,健全生态奖补机制——
科学编制-年玛多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禁牧标准调整实施方案、玛多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绩效考核办法等管理办法,坚持“以人计算按户发放”的原则,落实新一轮草原奖补资金,全县户牧户受益。
提高补助标准,将草原奖补禁牧区标准由每亩3元提高到4.1元,草畜平衡奖励由每亩1.5元提高到2.5元。
按照山水林草湖系统治理的要求,统筹实施三江源二期工程、湿地保护、湖泊群洽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综合整治、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生态保护设施、管理能力建设等一系列生态保护重点工程。
探索生态管护新模式,稳步推进绿色发展之路——
按照山水林草湖一体化管护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生态管护“一户一岗”政策;制定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全员培训方案,培训管护员人次;全县设置生态公益岗位管护员名;结合精准扶贫,提高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薪酬标准,生态管护员工资由每人每月元提高到元。
结合精准扶贫,构建生产生活联赢机制。
长按并识别下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xingxing.net/xhdsbnr/11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