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万强行走在新闻前沿的苦行僧

西海都市报记者祁万强

祁万强,一名在新闻一线忙碌多年的新闻工作者。十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青海的山山水水。他说,自己就是一名行走在新闻前沿的“苦行僧”,一路前行,一路收获。

年的夏天,从青海民族学院(今青海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毕业后的祁万强,考入西海都市报社,成为了一名记者。从当初的彷徨、迷茫到蹒跚学步,到十多年后的干练、明朗到脚步沉稳,在新闻采写报道之路上,他经历了苦难,但同样也有了沉甸甸的收获。

十多年的工作,祁万强获得很多奖项。为了给家中狭小的书房挤出一些空间,他干脆把荣誉证书所有的皮子都处理掉,仅仅保留单页的纸张。他说,荣誉永远属于过去,丢弃光环才能让一个人走得更远。

祁万强在海南草原

让我们简单地排序一下祁万强的工作轨迹吧!

年,在西海都市报社文化专刊部工作。7年的时间里,编辑出版的《第一阅读》成为省上第一个获得副刊类的青海新闻奖。这一栏目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历史,展现高原特色报道,青海古城系列报道、武术流派巡礼、出土文物之最等专题报道,大大吸引了受众。很多报道过去一两年后,依然有读者到报社寻找相关线索,希望加以留存。同时,地方史编纂部门,也将众多报道编辑出版。

年,调入社会新闻从事重大新闻事件的采访报道。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时赴灾区一线采访,克服重重困难发回了大量的新闻报道,被中国红十字会评为全国优秀志愿者,青海省人民政府授予荣誉称号。

年,国务院新闻办组织全国百名青年赴日本考察学习,青海省两人名额中,祁万强代表青海媒体新闻工作者赴日本学习交流经验。

年,西海都市报社驻海南记者站成立,祁万强独身一人赴海南草原开创新的新闻工作领域,发掘并采写了大量鲜活的基层新闻。

然而,让我们感到奇怪的是,我们在采访的过程中,祁万强很少谈及自己的新闻采写心得,说的更多的是关于对故乡的感受——

“很久以来,湟水河畔的那个小村庄,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贫瘠的小河蜿蜒流向远方,河水浑浊,荒草纵生,没有丝毫生机。然而,夕阳下它依旧波光粼粼……”

“故乡有一条小溪,它是湟水河的支流,这条溪流养育了生活在大山褶皱里的村民。那时候,小河上面有一座小小的石拱桥,桥的这头是家,桥的那头是破旧的小学。每天放学,我们往往不会从桥上走过,而是挽起裤腿,淌河而过。或者,干脆把黄书包一扔,肆无忌惮地在河里光屁股玩水,累了躺在河滩边的小树林里,渴了喝口泉水,饿了就强忍着,或者到泉眼处捉几只虾米,塞到嘴里,生嚼个不停。那时的惬意总是无法用语言形容,虽然回家后少不了母亲的一顿狠揍,但快乐总让我们忘记了疼痛。”

祁万强在采访我省藏族歌手德格叶(中)

缘何这位年近不惑之年的新闻工作者如此眷恋故乡?

当我们从网络上、以及每天从不同的新闻媒体上阅读到大量关于他采写的新闻报道时,也许才找到了答案。

祁万强,一位从河湟谷地农村走出来的农家娃娃,他无比眷恋这片土地,眷恋故乡。这种思维模式,使得他秉承了父辈任劳任怨的生活品质,一直行走在新闻前沿,如同一位“苦行僧”。

也许,我们的理解是浅显的。也许,这正是对他工作状态的诠释。

我们常常羡慕别人获得的成绩,却往往忽略了他们所付出的艰辛。因为,在好多人看来,他们往往是在鲜花和掌声中满脸笑容地出现,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们身后的泪水。

这样的感悟,也许就是对这位新闻工作一线多年的“苦行僧”的最好解读吧。因为,他还在新闻这条道路上苦苦求索!?

祁万强在同德县尕巴松多镇科加村采访牧民拉本

作者简介:

刘志强,男,汉族,年7月出生于青海互助,原摔跤冠军、目前为编辑记者、作家,至今发表作品数百篇。散文作品发表在《文学报》、《读者》、《中国周刊》等报刊;通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房子的故事》、《在青海实现创业的梦想》获青海新闻奖二等奖,10余篇散文在全国文学比赛中获奖。第一本散文集《以心灵的方式记录》已正式出版发行,喜欢的亲们可联系哦!

===============================

刘志强更多文章请







































娌荤枟鐧界櫆椋庣殑鑽啅
鍖椾含鐧界櫆椋庢庢牱娌荤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xingxing.net/xhdsbls/61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