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四个转变”,落实“四个扎扎实实”,祁连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禀赋资源优势,阔步向前……
在青海东北部与甘肃西部交界之地,有一条绵延公里的山脉,它海拔达米以上,蕴藏着余条冰川,在中国的生态版图上,这座山被定义为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它就是祁连山。倘若没有这座山,西面塔克拉玛干沙漠、北边腾格里沙漠、南侧柴达木沙漠,将席卷连片,直逼西北,觊觎华北;干热风暴,会直扑“中华水塔”三江源。
为了将祁连山生态保护好,确保祁连山青山常在绿水长流,青海一直矢志不渝。在4月7日召开的省委常委会议上,审议并原则通过《青海省祁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便是明证。在祁连山中段腹地,有着5万人口的祁连县,更是以“生态立县”的理念,用实际行动守护着这座绿色屏障,还将自身打造成了山腹中一颗坚强跳动的“绿色心脏”。
万亩造林工程
天境祁连:忧于生态,更优于生态
“‘生态立县’对我们祁连来说,不是一句空话。绿水青山,就是我们祁连的底色。”祁连县旅游局一名干部这样告诉记者。保护生态的概念,在祁连已经根植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祁连素有“天境祁连”“祁连林海”“天然氧吧”“动植物基因库”等美誉,有中国最美的祁连山草原,中国避暑名山牛心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祁连风光”、高原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的黑河大峡谷等。同时,祁连县平均海拔米,年平均气温1℃,年降水量约在毫米之间,山大沟深,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祁连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在生态,忧患在生态,出路仍然在生态。面对这一县情,祁连县确定了“生态立县”的理念,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和载体,承担起建设“天境祁连”的重要职责。为使生态屏障更加安全,全县持续开展林业重点营造林工程,包括退耕还林、天保公益林建设、“三北”五期、省级公益林建设等,累计完成封山育林近两万公顷。并启用了8个自然保护区基础管护站,通过严格落实巡护主体责任,使保护区得到了全方位监管。
截至年中旬的统计数据显示,祁连县的森林覆盖率由年12.8%增加到了14.87%,增加了2.07个百分点,林分单位蓄积由年的每公顷.4立方米增加到每公顷.7立方米,增加了23.3立方米。
祁连县也因全年空气质量优良,所属八宝镇冰沟村被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授予“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近年来,祁连这颗青藏高原的“绿宝石”,因绿水青山、天境之美,备受社会各界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xingxing.net/xhdsbjj/9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