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的守望者

乡土文化的守望者

他是一位普通的农电工,工作之余热爱文学创作,整理出版了《青海民和民族民间故事与传说》、《孝在河湟》、《七里寺花儿集》等三本专著;他是电力行业的“土记者”,创作的新闻作品屡次获奖;他的事迹曾入选中青网“我与祖国共奋进——新时代的年轻人”群英榜;他曾入选年青海省第七届十大杰出青年评选候选人;他也是海东市首届“河湟文艺奖”民间艺术类铜奖获得者。他就是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一位普通的民间文艺爱好者杨琪昌。

在民和县供电公司打工的20年中,杨琪昌从一位普通的农电工成长为在青海电力行业一位颇有名气的“土记者”,他曾连续10年被评为青海电力公司、海东供电公司的优秀通讯员,在《中国电力报》《西北电力报》《西北电业》《青海日报》《青海新闻网》发表了不少优秀稿件,采写的新闻作品《为颁发“委屈奖”叫好》获西北电力系统好新闻三等奖,《新电力给马营镇带来新气象》获西北电力系统举办的“长征光明行”征文中获三等奖,《农电工有了社保了》获省人民广播电台“我与社保”征文一等奖,还有十篇文章获得西北、省电力系统的好新闻二、三等奖和各新闻媒体征文奖。他的同事亲切地称他为农电工队伍的“土记者”,这是对他个人的最高评价,也是多年来公司和同事对他工作上的高度肯定。

年12月,是杨琪昌一生最高兴的一天,爷爷杨正荣生前搜集近百篇的民间故事与传说由他整理、编辑,终于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及时抢救了在民和西沟、东沟一带广为流传的民族民间文化故事与传说,填补了民和县无民间故事书籍出版的空白,也了却了爷爷的心愿。他所做的这一切得到了人们的热情好评。年在青海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奖成果评奖活动中,他的编著《青海民和民族民间故事与传说》获奖,以农电工的身份和教授学者们一道站在了领奖台上,颁奖的省领导高度赞扬杨琪昌:“一名供电公司的员工,能做到这一点确实不简单。”我省著名民间文学作家吴景周先生也赞扬杨琪昌:“孙子继承爷爷的遗志,出钱出力出版书籍,在青海文坛尚属首例,值得学习和赞扬”。年9月青海省第六届(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文学艺术创作评奖中,他获得“民间文艺创作奖”。

河湟乡土文化是历史文明的积淀,是极具民族性的文化,它反映了民族精神、民族特性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格追求、伦理情趣等思想文化的本质特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湟水谷地和黄河谷地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成为古老民族繁衍生息之地,羌人游弋、匈奴逐鹿、吐蕃争雄、中原安抚,历史的变迁使这里成了西北少数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当然也是孕育河湟地区乡土文化的历史故地。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有一大批乡土文化的守望者,或吟唱、或笔耕,或传播,都在为这些即将堙没于经济大潮流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做有益的工作,杨琪昌便是其中的一员。

民和县东沟麻地沟大龙山能仁寺,是汉传佛教寺院之一,因其寺内藏有《目莲宝卷》而名扬甘青两省。《目连救母》被专家们誉为“中国古老的活化石”,而现在民和县所存的是我国唯一首尾保存齐全的有关目连戏的口传剧本。依据该剧目上演而举办的“刀山会”规模宏大,神奇惊险,驰名我国西北地区。但根据其故事情节来看,这个剧目情节并没有将目连演完,给后人留下的是诸多的遗憾。杨琪昌怀着对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连宝卷》补遗的心愿,出版了《孝在河湟》一书。在此书中刊载的民间说唱故事《目连僧游冥救母》、《三世因果目连救母》就是对目连救母的完整故事性做了补白。河湟地区是民族民间文化的富矿区,《孝在河湟》以目连救母的民间故事与传说为主线,添加了《二十四孝的故事》、《鹦哥孝母》、《青海花儿唱二十四孝》等民间文学作品,来衬托河湟地区丰富多彩的孝道文化,反映民和境内地域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民族特色鲜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文化资源以及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且具多样性。他说:“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孝道文化遗存遗风,是鲜明纯朴的民俗风情以及所蕴藏的民族精神,我们有理由来传承,来挖掘,来播扬。”

杨琪昌深爱民族民间文化,多年来一直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治疗偏方
哪家治疗白癜风最出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xingxing.net/xhdsbfz/63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