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长宜放眼量
——年湖南诗歌综述
这早是一个人们从物质文明获得慰藉与满足的时代,社会分工的高度细化给人类优秀的大脑提供了比文学艺术创作多得多的选项。诗歌的“艺术之母”身份已不再得到广泛承认,近三十年来,诗歌的位置尤其洼陷,几近沦为“弃子”。随着以高效为宗旨的又一次生产力革命,进入“信息爆炸”的二十一世纪,诗歌的传播势能尤显弱小,繁荣于小众内部——车间俱乐部式的狂欢。
令人不忍直视却不得不面对的是,随着物质文明高歌奏进,社会流弊已长驱直入由诗人、编辑、批评家、爱好者构成的群体,几乎所有症候在这一圈子均有表露,少数已经露骨。尽管如此,诗人们的诗歌创作却未懈怠,甚至盛况空前。大量诗人从日常挖掘诗意,以口语大行其道,不断向世俗语境靠拢,试图进入大众传播通道,遗憾的是,也鲜有作品能抵达大众的内心——似乎缺少一根弦。从个别诗歌作品展现如星星之火的假象时,诗人们的“表情”却耐人寻味。诗人们也从未停止关于“道”的攻伐、联盟、抵制、妥协、承认、否定,形式各种各样,或隐或现。加固了坚守姿态的,只是沉潜的极少数。
无需讳言,在夹缝里的诗人表现出了获取广阔空间与重视的期待。做为某种回应,中国诗歌回暖的趋势在年表现明显。其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诗人余秀华引起诗坛内外广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xingxing.net/xhdsbfz/10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