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海岸成功崛起之后,青岛下一个增量会在哪里?
这两年的GDP等数据上清晰显示,青岛北部的城阳、即墨与胶州,正在成长为西海岸之外的另一极。
近日,《关于印发年青岛市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工作要点的通知》发布。这份官方文件中,重新梳理了青岛10个区市的定位。
其中,西海岸与北部的“两区一市”被寄予厚望。青岛西进与北上的大趋势,在这份通知中体现无遗。
1
先来看官方表述。
“环湾引领、组团布局、蓝绿交融、网络支撑”,《通知》进一步明确了青岛优化城市发展布局的方向:
东部区域,强化总部经济、现代金融、科技创新、商务服务、人文交流等功能,加快市南、市北、李沧、崂山内涵式发展;
西海岸新区,发挥多平台叠加优势,强化航运贸易、临港经济、先进制造、文化创意等功能,全面展现国家级新区特色风采;
北部区域,强化物流贸易、临空经济、科技孵化、国际会展等功能,引导先进制造业有序向北集聚成群,增强城阳、即墨、胶州的产业和人口承载力;
推动平度、莱西建设综合性节点城市,形成协同发展新格局。
区域定位中,着墨最多的无疑是西海岸与北部区域,看点最大的也是这两个区域。
西海岸毋庸多言,这些年一直为青岛最大的亮点,年GDP总量突破亿,占据青岛三分之一。再者,坐拥多项国家战略,产业规模也庞大,未来5年,GDP更是有望突破亿,是青岛的强劲引擎。
再来看北部区域。首先,文件对北部区域做了地理划分:城阳、即墨、胶州。
年,上述3个区市GDP超过亿,与西海岸的亿旗鼓相当。
其次,产业定位上明确“引导先进制造业有序向北集聚成群”。
也就是说,青岛在布局先进制造业时,会优先考虑“两区一市”。
制造业是青岛的立市之本,如此表述充分展现了“两区一市”目前在城市中的地位。
目前,3个区市均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产业体系。
城阳有轨道交通、即墨有汽车产业,胶州则有机场加持,以及众多制造业中小企业。
由于拥有产业基础,将制造业向这些地方聚集,更容易形成产业“链条”。最终提升青岛的竞争力。
2
未来一段时间青岛人口的增量,“两区一市”将成为承载的“主力军”。
密集的制造业,必然会带来人口的增加。
官方文件中,专门提到了放宽落户门槛。提出——
将学历人才标准放宽至全日制中专(含技工院校、职业院校毕业),将技术技能人才标准放宽至初级工等级;扩大可落户产权房屋范围,在我市城镇拥有合法产权房屋人员或近亲属拥有合法产权房屋供其居住的人员,可申请本人及其近亲属在产权房屋处落户。
如此政策,简直是为“两区一市”量身定做。
将更多资源往周边布局,也会带动城镇化,为承接人口奠定最基本的条件。
国家统计局此前发布的《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图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基本情况》显示,根据年“七人普”的数据,青岛76.34%的城镇化率仅位列全国第35位。
作为衡量城镇化的核心指标,这意味着青岛作为中心城市的承载力和辐射力不够强,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有待提升。
这也是青岛近年来试图让资源“外溢”并落到具体规划的另一个重要考量。
3
通知中,还透露了青岛都市圈的最新规划。
青岛将构建济青陆海发展主轴、青威日沿海发展轴、青烟综合发展轴,打造青潍临港临空产业带、青日海洋经济带、青烟威先进制造产业带,推进青岛、潍坊、日照和烟台海阳、莱阳、乳山等率先同城化发展。
同时,以毗邻区域融合增强都市圈辐射力,青岛将支持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先行区、胶州—高密临空临港协作区、平度—昌邑—莱州绿色化工联动区、黄岛—五莲临港产业联动区、海阳—莱阳—即墨海洋产业联动区等区域融合发展。加快推进青岛中心城区与海阳等周边地区市域(郊)铁路通达。联动共建土地资源、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节能减排等同城化交易平台。
作为山东的龙头,胶东半岛的“带头大哥”,青岛都市圈建设真的需要提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