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家遗址位于黄河上游的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南部黄河北岸的官亭镇喇家村,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重点面积约20万平方米。遗址主要为齐家文化中晚期遗存,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巨大聚落,抑或是一个遥远的城邦古国。尤其以发掘出非自然性死亡人体遗骸,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唯一一处大型灾难遗址。
喇家遗址陈列馆门口的现代雕塑。
(这两具遗骸感动了每一个参观者:母亲双手紧紧搂抱幼儿,脸面向上,颌部前伸,似乎在祈求着什么。)
(遗骸姿态各异,但无不表现出强烈的求生欲望、死前的拼力挣扎。)
这座因地震和黄河洪水毁灭的史前遗址,是年我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被称为“东方庞贝”。其历史比意大利庞贝古城上溯了多年。目前是我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骸以妇女和少年儿童为主,可以猜想灾难来临的时候,他们是多么的无助。)
年以来,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喇家遗址进行挖掘,清露出规模巨大的环壕,供人们集中活动的小型广场,结构独特的窑洞式建筑等重要遗迹。
(喇家遗址出土的面条状遗物。)
尤其是发掘出非自然性、突发灾难事件而死亡的群体人骨遗骸,揭示出前所未有的齐家文化时期的灾难遗址,是我国考古学上的重大发现。
(喇家遗址发掘现场一角。)
以4号房址为例,房址内发现了14具骨骼,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10具,年龄最小的仅2岁;28——45岁的4具,以少年儿童为主。由于死亡之时突遇无法抗拒的灾难,这些遗骸表现了一刹那间的状态,他们姿态各异,有的曲肢侧卧,有的匍匐于地,有的上肢牵连,有的跪踞在地,其中母亲怀抱幼儿,跪在地面,相互偎依,在灾难突然降临时表现的无助以及乞求上苍救助的神态令人动容。
(房址中发掘出的人骨遗骸。)
据考古学家认为:引起喇家遗址灾难的是一场地震,而摧毁聚落的是随后而来的山洪和黄河大洪水。
(喇家遗址出土的陶罐。)
同时,还发现了大量陶、石、玉、骨等珍贵文物,特别是反映社会等级和礼仪制度的“黄河磬王”、玉璧、玉环、大玉刀、玉斧、玉锛等玉器,对研究齐家文化的文明进程和社会发展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据发现的少数辛店文化墓地来看,喇家遗址还包含了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诸文化的特征,展现出多学科的研究价值。
(在有一座典型的齐家文化白灰面半地穴式建筑,面积约十四平方米,平面为方形,门朝北开,中心有圆形灶址。十四具入骨一组组地呈现不规则姿态分布在居住面上,他们有的匍匐在地,有的侧卧一旁,有的相拥而死,有的倒地而亡。中心灶址处一成年人两手举过头顶,双腿呈弓步姿势,死亡时身体还未完全着地。)
喇家遗址的一个重要收获是发现了结构相当完整的窑洞式建筑遗迹,明确了窑洞式建筑应当是齐家文化的主要建筑形式这一长期困扰学术界的问题。而且对于黄土地带窑洞式建筑的发展历史和聚落类型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喇家遗址对探索黄河上游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以及年前的生态环境均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从分布面积、遗迹规模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的文物来看,喇家遗址是官亭盆地齐家文化时期的一个中心聚落抑或是部落王国的所在地。据发现的面条和人工培育的苜蓿来分析,它以种植业(粟)为主要经济来源,有发达的制陶、制石、制骨等手工业,更有制作精美玉器的作坊。玉料的来源除附近的玉矿外,更有来自遥远的祁连玉、昆仑玉、和田羊脂玉等,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早在年前就已经很发达了。黄河上游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齐家文化是这一地区文明发展的关键阶段。喇家遗址的发掘为这一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年喇家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喇家遗址自年至年底,历时7年、分七次考古发掘,共发掘了多平方米。目前发掘工作暂告结束,进入后期的综合研究阶段。
(来源:红网)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xingxing.net/xhdsbys/9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