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
9月21日至26日,中国记协组织中央和地方主流新闻媒体的40名在疫情防控、防汛救灾宣传报道中表现突出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和长期从事夜班工作的采编骨干深入宁夏银川、吴忠、中卫等地,在田间地头、生产车间、基层社区和媒体课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用心感受美丽新宁夏经济社会、民族团结和生态保护的丰硕成果和崭新面貌,共同见证各族人民群众决胜脱贫攻坚、奔向全面小康的日新月异、蓬勃向上。
“增强‘四力’决胜小康”优秀新闻工作者宁夏调研培训活动动员会现场。在基层现场发掘脱贫攻坚动人故事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40名编辑记者深入县域乡村、企业车间、社区园区,调研采访当地脱贫攻坚艰苦历程、典型人物和新型社区民族团结、基层治理建设。弘德村村民刘克瑞的故事牢牢吸引着在场的编辑记者们。刘克瑞家墙上的一张老照片触动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陶源:“搬迁以前一家人站在西海固老家的土坯房门前,四周黄沙漫漫。如今经过易地搬迁,全家生活越来越好啦!”编辑记者参观弘德村脱贫展馆。湖北广播电视台记者冯超说:“刘克瑞是弘德村脱贫攻坚路上的一个缩影,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要完善移民搬迁扶持政策,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殷切嘱托。”弘德村所在的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之一,法治日报社符香凝、天津日报社李婷等记者感慨道:“红寺堡稳步实现解决温饱、脱贫致富和全面奔小康的三次历史性转变,俨然成为百姓富裕、民族团结的金沙滩。”闽宁镇原隆村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里,“巧媳妇儿”团队的女工们正在通过直播镜头向全国网友推荐村里种植的大枣、皇菊和枸杞。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丁鹏、湖北日报社王兵、广西广播电视台游芸等记者感到:“在直播现场,能够看出当地村民对产品质量的信心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场景生动,人物鲜活可感!”编辑记者采访闽宁“巧媳妇儿直播团”成员。在吴忠市利通区金花园社区,年逾七旬的回族老党员王兰花指着墙上“行胜于言”的条幅,讲述起她5次见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故事,她脸上幸福自豪的表情给记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人民日报社记者程远州记录下这生动的一幕:“是总书记的寄语激励着王兰花们,‘兰花芬芳’已经成了吴忠市志愿服务的金字招牌,让民族团结的幸福花开满全城!”中新社记者陈舒一说:“这些细节更能彰显一个无私奉献、对民族团结工作充满无限热爱的老人的大爱无疆。”老党员王兰花向编辑记者讲述5次见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故事。因地制宜防沙护河造就绿水青山在中卫市,治沙专家唐希明向编辑记者们现场演示了草方格治沙方式。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社洪玉华、青海西海都市报社成海斌、多彩贵州网吴蔚等记者被唐希明几十年来坚守阵地、不忘初心的精神所感染:“他三十年如一日扑在治理沙漠化的艰苦斗争中,像沙柳一样深深扎根这片土地。一平方米的草方格不仅固定住了流动的细沙,也定格了当地群众坚定治沙的动人画面。”检察日报社编辑白鸥说:“成千上万的唐希明像愚公一样,锲而不舍,换来了绿色的山川。”唐希明向编辑记者现场演示草方格治沙方式。在吴忠市黄河流域古城湾人工湿地看到河水清清、绿植葱葱,光明日报社李琦、中国青年报社王一迪、中国妇女报社徐旭等记者不由称赞:“古城湾人工湿地真是母亲河的天然‘净化器’啊!”农民日报社姚媛、重庆华龙网周盈、甘肃广播电视台鲁鹏等记者感叹:“从‘谈沙色变’到‘靠沙致富’,当地农特产品、闲置劳动力都盘活了,如今越来越多的客流带着不同视角,发掘出更多宝藏。”在增强“四力”中了解党情国情宁夏回族自治区党校教授王琼向大家动情讲述了在宁夏这片红色热土上,无数先烈为革命事业留下的感人至深的英勇事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赵增欣说:“从革命征途到脱贫攻坚,一堂生动党课带领新闻人重温历史、感受当下。是党的精神指引着宁夏人一路行来、共克艰难,让塞上江南焕发无限生机。”工人日报社尹雪梅、科技日报社胡兆珀、河北广播电视台薛新惠等记者说:“讲不完的红色故事、道不尽的红色情怀,红色基因已融入宁夏人骨髓、成为砥砺奋进的磅礴力量。”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第八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马文锋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期间的真实故事和动人细节为编辑记者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四力”课。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第八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马文锋为编辑记者授课。经济参考报社记者赵东东深有体会地说:“笔力的提升是刻苦练习的过程,是丰富思维方式的过程,是提升认知水平的过程,也是每个新闻工作者自我修行自我完善的过程。”湖南日报社记者黄晓辉很受启发:“眼力需要眼界,眼界需要读书和思考,深感我辈应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敢于冲锋,苦练本领,记录时代,不负人民。”编辑记者参观宁夏日报社报史馆。在宁夏日报社报史馆,大家感受着与共和国同龄的一份省级党报砥砺奋进的铿锵足音。“宁夏日报的报道记录着宁夏的发展。”看到一整面的“荣誉墙”,经济日报社记者乔申颖感叹说:“从平面纸媒到融合发展,报史折射出了新闻工作者发展和奋斗的足迹!”在思想碰撞中总结突发事件报道经验在银川,编辑记者们就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宣传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提升重大突发事件报道能力等话题展开深入研讨,总结规律性认识。新闻工作者在战“疫”一线履行职责使命,用笔墨和镜头为湖北疫情防控凝聚起强有力的精神力量。新华社总编室副主任刘刚带领武汉前方报道团队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报道各级党委政府行动和措施,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消除恐慌情绪、反映群众呼声、正确引导舆论,这就是新华社的职责。”澎湃新闻记者魏凡医院拍摄探访视频,及时向公众发出疫情预警。宁夏日报社记者尚陵彬一直冲锋在战“疫”最前线,采写各类稿件多篇。辽宁日报社记者姜义双在武汉采访50多天,医院采访,挖掘了众多医护人员的感人故事。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新闻媒体积极改进报道方法,采用媒体融合的创新机制全方位多角度展现抗“疫”全景。人民日报社编辑臧春蕾和后方团队史无前例地推出了“视觉”系列图片专版,为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视觉化呈现做出积极探索。湖南日报社记者黄晓辉向大家分享了新湖南客户端推出的20多期战“疫”系列主题创意海报。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孔冠军积极加强策划、主动设置议题,采用短视频、直播、组图、VLOG、H5等多种报道方式手段,创作出《黄冈战“疫”24小时》等优秀作品。浙江广播电视台记者周家齐和同事们拍摄素材时长超过分钟,发回包括直播连线、现场报道等不同形式的报道30余条,展现了主流媒体报道的深度、广度和温度。在经受大战考验磨砺后,新闻工作者积累了在战“疫”报道中弘扬职业精神、落实增强“四力”要求的做法经验,提炼了报道突发事件和开展舆论斗争的共性规律。人民日报社记者程远州说:“重大危机中,党报记者的首要责任是做好党和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将党中央的声音和共渡难关的信心传递给民众,同时要推动老百姓的诉求得到及时解决。”新华社记者吴箫剑认为:“在复杂形势中始终把握大局、明辨是非、守住底线,这是顺利渡过每一个大考的关键所在。”中国日报社贺碧君、海南广播电视台王维等记者针对美西方反华势力在疫情期间抹黑“甩锅”中国的做法,提出了开展新闻报道工作的对策。湖北襄阳广播电视台记者王亚雯认为:“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记者要和政府部门形成联动机制,推动政府解决问题、提高效率,减少社会恐慌。”本期编辑:崔大宁张君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为中国记协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