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尽挥余热,海北蒙古族历史文化的

海北蒙古族历史文化的传承者-王忠海

王忠海男蒙古族年出生于青海海北州海晏县,属青海蒙古二十九旗之准噶尔绰罗斯北中旗(俗称哈尔盖贝子或水峡贝子)人。

年12月,任海北州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年7月调任海北州劳动人事局副局长;年2月任海北州劳动人事局局长、党支部书记;年5月至年6月,任海北州人民政府副州长、党组成员;年6月至年4月,任十届海北州人民政协主席、党组书记;年4月至年,任海北州十一届、十二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年1月至8月任州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

从年起,历任海北州第六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州第七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州委委员;十一届、十二届州党代会代表;州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青海省第八届委员会委员;青海省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八省区蒙古语文工作协作小组成员、青海蒙古族研究会副会长、海北州联络组负责人;海北州关工委主任;海北州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

END

岁月记忆

海晏哈勒景草原上的夜晚仿佛来得有点早,太阳刚刚落下去,天地之间就漆黑一片。黑色湮没了大山、峡谷、戈壁,还有王忠海家的那顶小小的牛毛帐篷,夜空下的它显得寂静而又神秘。他和哥哥一天的苦恼与悲痛,随着夜晚的来临,深深的伤口仿佛被抚平了。弟兄俩人紧紧地依偎在一起,进入了梦乡。

时间定格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王忠海出生在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北山蒙旗一个贫苦的牧民家庭。就在他一岁多的那年,刚刚脑海中对父亲有点印象时,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父亲却离家出走,从此再也杳无音信。从那一刻开始,家里的“顶梁柱”就倒了。还好,有母亲撑着这个破碎的家,他和哥哥、弟弟一天天长大了。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王忠海8岁那年,由于沉重的家庭负担和无穷的精神压力之下,母亲一病在床后就再也没有起来。这个家彻彻底底地垮了,弟兄三人如同一只只幼小的孤雁,偌大的草原上再也没有了自己的家。

年,为了生活下去,王忠海的弟弟送给了别人家,他和哥哥来到表姐家开始生活。虽然日子过得艰辛,但总算有了个家,一天能解决温饱问题,也就没有什么奢望了。可是,日子并没有这样安逸下去。本身家庭条件就极其困难的表姐家,人口也是非常多。在那个困难的日子里,家中多一张口,就要多操一份心。四五年后,王忠海和哥哥搬出来后,住进了一顶小小的牛毛帐篷中,开始独自生活。

大海里没有礁石激不起浪花,生活中经不住挫折成不了强者。

苦难的生活并没有让王忠海和哥哥失去生活的信心,他们用自己掌握的生存技能,硬是在甘子河草原上顽强地成长了起来。而且,表姐时不时来接济他俩,生活虽然艰辛,但他俩如同岩缝里盛开的两朵鲜花,迎着朝阳扎根在了泥土里。

如果按照这一生活的轨迹,王忠海也能慢慢长大,也会组建一个自己的家庭,通过自己辛勤的双手,成为一名比较富裕的牧民。然而,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他,由于他和他的哥哥先后到西宁上学,彻彻底底地改变了他和他们整个家族,以及海晏草原的命运。

年8月,15岁的王忠海和3名家庭最贫困的孩子,来到青海省文化艺术学校学习。长这么大,这是他第一次走出草原,他没有想到世界上还有这么美丽的地方,自己的生活竟然可以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他深深知道,正因为有了党的关怀,他才能走到今天的这一步。于是,在三年的学习时间里,他刻苦钻研、废寝忘食,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18岁,正是风华正茂、激情昂扬的人生时刻。年8月,王忠海分配到了门源县文化服务站工作。在人生第一份工作岗位上,他迸发出了无限的工作激情,用踏实苦干来回报党的关怀之情。三年后,经同事刘万青同志的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从那以后,他以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有一天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一个人如果把苦难只视为绊脚石,那他真的就只是绊脚石,如果把苦难视为垫脚石,那他终将成为你人生路上的阶梯。

年5月,中央民族学院老师来到门源招生。最后,经过单位领导的推荐,王忠海又被录取到中央民族学院。23岁那年,王忠海第一次来到北京,下火车的那一刻,他流下了激动和感恩的泪水。一名孤儿能健康成长已经是奇迹了,可他却在党的关怀下,走出青海来到首都学习,这是做梦也想不到的事啊。

在近三年的学习时间里,王忠海利用一切机会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政治理论,从思想上、作风上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年1月29日,经巴国新、昂科二位同学介绍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他一生的追求和夙愿。因为,他始终相信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贫苦牧民的今天,也就没有他的一切。在北京学习期间,王忠海最幸福和自豪的是他见到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邓小平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年4月6日,邓小平副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这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后,中国政府派重要领导人首次参加的会议。邓小平同志在联大特别会议上,代表中国政府发表演说,向全世界全面阐述了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的理论和中国的对外政策,他的发言,引起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强烈反响和热烈欢迎。4月19日邓小平率团回到北京时,中央民族学院选派40多名各民族学生前往首都机场迎接。王忠海是其中的一名。当邓小平同志乘座的专机降落在首都机场时,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自率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到机场迎接。邓小平同志在周总理和其他中央领导陪同下缓步来到迎接队伍面前时,王忠海激动的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两眼只顾盯着周总理和邓小平同志,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几乎未见上面。当迎接仪式完毕回到车上,他和同学们那幸福和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人生是一次航行。航行中必然遇到从各个方面袭来的劲风,然而每一阵风都会加快你的航速。只要你稳住航舵,即使是暴风雨,也不会使你偏离航向。

年2月,王忠海从中央民族学院毕业回到海北,先后在海北州委专案审查办公室、落实政策办公室、纪律检查委员、”清理三种人”办公室,从事审查干部工作和落实政策工作。

从这一刻开始,王忠海便走上了党的事业工作之路——

海北州北依伟岸挺拔的祁连山脉,南靠烟波浩渺的青海湖,西接富饶的柴达木盆地,东连省会西宁古城,这里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地方。自古以来,这里就是青海高原文明的发祥地,生活在这里的草原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和文化。

鲁迅先生曾经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作为一名蒙古族干部,王忠海在从事党的工作之时,注重收集和整理民间传统文化。从年起,就一直负责青海蒙古族研究会海北联络组的工作。开展这项工作困难重重,一没有专职工作人员,二没有专项经费。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花一定的精力抓这项工作。一方面督促有关部门抓好这项工作,另一方面把这项工作作为自己份内差事,尽最大努力抓这项工作。

不忘初心,发挥余热

种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炼。除了我们自己以外,没有人能贬低我们。如果我们坚强,就没有什么不良影响能够打败我们。

抱着这样的生活信念和工作态度,王忠海开始了他在本民族文化的发掘整理工作中。蒙古语文学习使用工作。由于海北州委、州政府的关心支持,当地蒙古族群众对蒙古语文的学习、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先后在海晏县民中、祁连县民中和海晏县托勒乡、哈勒景乡,门源县皇城乡和祁连县多隆乡等乡村开设了蒙古语文授课,在校生达多名。按照全国八省区蒙古语文协作规划,海北州从年起为内蒙古有关学校输送大中专学生15名,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民师输送中专生5名,共计20名,其中大专生2名,中专生18名。同时,在民族古籍整理,蒙古语文学习交流和文化艺术活动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成效。先后在祁连、海晏等地举办了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主编和参与编写的部分文献

蒙古族《旗志》编纂工作。海北蒙古族《旗志》的编纂工作对研究海北蒙古族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民风民俗、生产生活和文化教育等方面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海北蒙古族《旗志》编写工作,是青海29旗《旗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年开始,按照省蒙研会的统一部署,王忠海着手搜集资料,年编制编写大纲,落实编写人员。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于年海晏、祁连两县蒙古族《旗志》的编纂工作完成初稿。《海晏蒙古族旗志》于年3月份出版发行,《祁连蒙古志》于年底出版发行。特别是海晏蒙古族旗志的编写工作,他作为主审,除对60多万字的初稿进行修改、把关外,还承担了民俗、宗教、蒙古族简史,县处级以上干部名录的征集、整理、撰写和部分照片的收集及策划出版工作。海晏蒙古族旗志,虽然在内容和资料收集方面还有很多缺漏之处,但从组织动员大家编写各自旗志、研究海晏蒙古族历史、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讲,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另外,他还积极协助州县有关部门完成了包括历史、宗教、语言文字、民间文学、学术研究等内容的蒙古文、藏文和汉文图书资料的整理和征集工作。

参加全省学术研讨会

撰写学术论文工作。根据省蒙研会的安排,海北联络组在年和年两次发出通知,要求蒙古族干部职工坚持“围绕中心,学研结合,与时俱进,求实创新”的原则,立足实际,积极动员和团结以蒙古族为主的各族各界人士,充分挖掘和研究海北蒙古族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教育、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医疗卫生、民风民俗、民间文学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进一步促进海北蒙古族学术研究工作。动员会员积极撰写学术论文,共收到会员撰写的论文40多篇。有的学术论文,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也有创意。有的论文还在全省研讨会上进行了交流发言,受到了与会同志的好评。为了进一步鼓励蒙古族干部职工撰写学术论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年10月,在州人民政府查科副州长的大力支持下,为了鼓励广大会员积极撰写论文,对西海镇地区20名撰写论文的会员每人发了元的奖金。

海北蒙古族文史编辑部成员

发展会员和传达学习有关会议精神。根据省蒙研会的要求,王忠海组织人员在西海镇、海晏、祁连、门源成立了联络小组,确定了负责人,发展了会员,西海镇地区健全了蒙古族会员花名册。同时,发动会员缴纳会费,并向省蒙研会上交会费多元,受到了省蒙研会的充分肯定。同时,他作为全国八省区蒙古语文协作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积极参加全国八协组织召开的有关会议,利用一切机会介绍海北州蒙古语文工作开展情况,争取八协组织对蒙古语文工作给予关心和支持。年和年全国八协领导两次来海北考察工作,并听取了海北蒙古语文教学工作和蒙古族传统文化活动开展情况。八协领导指出,海北要结合本地实际,有针对性地抓好蒙古语教学工作,八协办将在人才、教材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年7月,青海省蒙古族研究会在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召开了全省蒙研会首次学术研讨会,王忠海参加会议回来后,他及时将会议精神传达到有关单位,并提出了贯彻意见。同时积极参加在西宁等地举办的青海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和省蒙研会召开的有关会议。

参加全国学术研讨会

积极筹备召开了全省蒙古族研究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年7月22日至24日,青海省蒙古族研究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在海北州西海镇召开,各有关州、县联络组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共50余人参加会议。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研究会名誉会长高永红、海北州委副书记金河清、州人民政府副州长查科、省蒙古族研究会副会长多麻加布、盖新杰等领导同志出席开幕式。海北州委副书记金河清同志致欢迎词,副州长查科同志介绍了海北州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多麻加布同志代表研究会作了工作报告。高永红同志在会上发表了讲话,他对做好全省蒙古族研究会工作提出了要求。会议还听取了关于青海蒙古族29旗《旗志》编译进展情况汇报,祁连县聪杰、海晏县安永成,河南县关却加、海西州才仁东智分别通报了蒙古族《旗志》编写和翻译情况,并就各地开展工作的情况和经验作了详细的介绍。这次研讨会共收到论文31篇,研讨会交流18篇。共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会议期间,与会人员还参观了西海镇原子城地下指挥中心、原子城展览馆、爆轰实验场等,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青海蒙古族研究会年会

年5月,海北蒙古族联络组领导班子调整后,王忠海任常务理事。作为海北蒙古族中的一员,他仍关心海北蒙古族事业的发展、进步,积极参与省、州蒙研会组织的相关活动。

考察洛阳蒙古族文化

年8月,王忠海离开工作岗位退休。在海北州关工委上班期间,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他又完成了《海北蒙古族人物名录》。名录中收录的人中,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员70人,英模人物和优秀运动员人。

探讨

这项任务完成后,他又根据省蒙研会的统一部署,年向省蒙研会上报了多人的海北籍蒙古族人名录。同时协助州蒙研会完成了《蒙古族百年实录》的编辑和部分稿件的撰稿任务,和王国忠等同志一起编辑出版了《海北当代蒙古族人物风采录》一书。

接受《西海都市报》记者采访

海北,从一个一穷二白蛮荒僻地成为生态畜牧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正向国家级旅游休闲度假区,省级民族教育发展先行区、农村牧区卫生事业发展示范区、改善民生引领区和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奋勇挺进。今天的海北,已成为开放舞台上的闪亮新星,以全新的姿态走向世界。

《海北蒙古族百年实录》编写组

王忠海的成长经历。在党的辛勤培育下成长起来的,今天他依旧致力于民族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中。在他看来,青海文化是多元的。从宗教的角度看,青海有汉传佛教文化、藏传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等众多宗教文化;从地域角度看,有河湟文化、草原文化等地域文化;从生态民族学的角度看,有河湟谷地的农耕文化、浅脑山区的耕牧文化、高寒草原的畜牧文化等,各文化之间交相辉映,互补共生。的确如此,青海文化呈现出多极化的格局,从不同的角度可把青海文化分为若干文化,如汉族文化、藏族文化、蒙古族文化、土族文化等等。在文化交往中各文化团体相互渗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相对独立的文化集团。青海文化中的任何一极文化,都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而汉族文化又离不开少数民族文化,二者相融互渗、取长补短、密不可分。

放眼青海文化,王忠海所从事的这项工作的意义不言而喻。他希望有一天青海能建立一个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对民族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进行保护,建立民族、民俗文化生态保护区。

在河南南阳参加中原首届那达慕大会

新时期,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青海的蒙古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蒙古族,这个以游牧生产方式为基础文化形态的马背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草原文化。蒙古文化,更是这一文化的主体,是中国当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长期保持多元内在气质所必需的重要物质和精神财富之一。

绰罗斯北中旗旗志编写组

王忠海,这位出生在海北草原上的蒙古族,他是当地传统文化的掘宝人。虽然已是花发早生,但却依旧行走在这条道路之上。蒙古草原的大气和雄浑,让他久久回味,蒙古文化的神秘和神奇,让他魂牵梦绕……

作者简介

祁万强,蒙古族,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出生于青海省河湟地区。从青海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毕业后,进入西海都市报社工作,走遍了青海的山山水水。常年从事基层新闻采访报道工作,新闻报道作品曾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级奖项。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级媒体刊发多篇文章。曾负责编辑的《第一阅读》版面,以挖掘青海地方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刊播了大量的文化类稿件,成为全省文化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xingxing.net/xhdsbrc/84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