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花较少的钱治好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hl/230310/13346256.html
今日推荐:《论语·孟子·精解速读》作者:黄姝。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
-----精选段落-----
论语
14.(·中考吉林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语》(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③,敏以求之者。”
(《述而》)
子曰:“学如不及④,犹恐失之。”(《泰伯》)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⑤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⑥,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
①识(zhì):记住。②厌:满足。③好古:爱好古代文化。④及:赶上,追上。⑤鄙夫:鄙陋浅薄的人。⑥亡:指不知道的东西。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
①学而时习之/学如不及
②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诲女知之乎/诲人不倦
④是知也/日知其所亡
(2)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
体内容。
(3)请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
(4)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5)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为人处世有什么启示?
(6)选文后五则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
15.(·中考云南省曲靖市燕山卷)阅读《论语》十则,回答下列问题。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信:
图:B.不图3为乐之至于斯也
之:C.富与贵是人之3所欲也
而:D.先行其言而3后从之
A.与朋友交而不信3乎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文中有很多语句都已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四个。
(4)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再谈谈对你的启示。
16.(·中考山东省临沂卷)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孟子〉两章》)
[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选自《论语》)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
②域3民不以封疆之界③足兵3
④民信之矣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3)[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兵:
域:
兵:
信:
(4)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17.(·中考广东省深圳卷)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节选自《论语十则》)
[乙]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节选自《墨子·公输》)
(1)《论语》虽是语录体,但每则都有一个中心,各句联系紧密。请把[甲]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意思连贯的一段话,注意其中前两句与第三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2)[甲]文体现了儒家重视“修身”,[乙]文反映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请你先简要解释“兼爱”
或“非攻”的意思,然后简答:重视“修身”和主张“兼爱”“非攻”对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18.(·中考湖北省武汉卷)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论语·为政》)
[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②之器。”
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
(《韩诗外传》)
①敧(qī):倾斜。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知之为知之()
③思而不学则殆()④满则覆()
(2)翻译下面文字。
①诲女知之乎?
翻译:
②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翻译:
②是3知也()
(3)[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
(4)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与应该相结合。
(5)①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答:
②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
答:
19.(·中考江苏省盐城卷)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
回答问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
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节选)
[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记)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年事蹉跎(光阴消逝),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李生论善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不亦说乎?()②李生说之曰()
③学而不厌()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前人之述备矣”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④王生益愠3()
A.学而时习之3
C.择善而从之3
B.学者之3大忌
D.是以谓之3“文”也
(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而/不思则罔
C.盖/学贵善思
B.可以为师/矣
D.请铭之坐/右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5)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这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发?
20.(·中考安徽卷)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论语》四则
第一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第二则: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
(《季氏》)
第三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第四则: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⑤,月无忘其所能⑥,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
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谅,诚信。②便辟,善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③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④便佞,善于花言巧语,而言不符实。⑤所亡,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亡,同“无”。⑥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从:
罔:②学而不思则罔3
好:③可谓好学也已矣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②思而不学则殆。
(3)请写出阅读材料中每则论述的要点。
第一则:
第二则:
第三则:
第四则:
(4)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第四则内容的理解。
21.(·中考河南卷)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文段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文段二:子曰:“贤哉,回①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②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
①回:颜回,孔子的弟子。②不堪:无法忍受。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有仙则名名:
德馨:②惟吾德馨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4)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22.(·中考山东省潍坊卷)阅读下面文言文。
孔子行道而息,马逸①,食人之稼,野人②取其马。子贡请往说之。毕辞,野人不听。有鄙人③始事孔子者曰请往说之,因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吾不耕于西海也。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其野人大说,相谓曰:“说皆如此其辩也,独和向④之人?”解马而与之。
①逸,跑。②野人,农夫。③鄙人,仆人。④向,从前。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解马而与之
A.泉香而3酒洌B.然则何时而
3乐耶
C.而吾以捕蛇独存D.乃记之而去
(2)给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并解释。
说:①子贡请往说3之
说:②其野人大说3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请往说之。
译文:
②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
译文: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孔子在路上休息时马吃了人家的庄稼,农夫将马捉住。
B.子贡自告奋勇地去要马但到底也没有说服农夫。
C.孔子的仆人因刚开始跟随孔子而想表现自己就抢先去说服农夫。
D.文章虽短却说明了说话的方式方法要适合情境、对象的道理。
23.(·中考四川省眉山卷)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论语》节选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二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第三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四则: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第五则: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第六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愠:恼恨,怨恨
耻:耻辱,羞耻
说:通“悦”,高兴,愉快
识: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人不知而不愠3
B.不耻3下问
C.不亦说3乎
D.默而识3之
A.可以3为师矣
B.学而不思则罔
C.思而不学则殆
先帝称之曰能,是以3众议举宠为督
居庙堂之高则3忧其民
有卖炭翁释担而立
D.择其3善者而从之
(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