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较好 http://pf.39.net/bdfyy/bdfjc/
年7月30日晚,由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民政厅、省总工会、省军区政治工作局联合主办,河南广播电视台军事节目中心、河南广播电视台天乐传媒承办的“永远的兵----河南省第八届优秀复转军人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河南广播电视台8号演播厅隆重举行。内黄青年王晓军获得“河南省第八届优秀复转军人”荣誉称号。8月4日,河南电视台在《河南新闻联播》栏目介绍了他的先进事迹。年7月,应县文联邀请,笔者有幸采访了王晓军,现将他的事迹再回顾一下。——作者
“中国好人”王晓军
他从黄河故道走来,他从“红色沙区”走来。他走上了青藏高原,走上了《西海都市报》《青海日报》,走上了央视13套(新闻频道),走上了“中国好人榜”,他就是王晓军!
王晓军,河南省内黄县六村乡后化村人,年出生,年入伍,年入党。在部队服役12年,曾经荣立三等功一次,荣获“优秀士兵”5次,“先进党员”称号2次。年还被授予“西宁市城西区第二届诚实守信道德模范”光荣称号。就是这样一位土生土长的内黄小伙子,硬是坚持七年免费为70岁以上的老人供餐,被人民群众誉为“活雷锋”。
一
初识王晓军,就闹了一个乌龙——错把他的一个小伙计当成了他。当他真正站在面前时,我竟然楞了好大一阵子:这个就是那个登上“中国好人榜”的王晓军?他上身穿一件半旧的汗衫,脚上是一双布鞋,咋看也不像饭馆的老板。坐下一交谈,地道的乡音裹挟着朴实扑面而来。这位略显腼腆且有些口吃的小伙子向我们讲述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年9月,王晓军的“红香柳刀削面”馆在青海省西宁市的兴海路开张了。开业的那天其实人并不多,可是,他贴在墙上的一张“为7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提供刀削面”的海报,倒是引起了不少人的好奇。有的人认为他是在作秀,有的人认为他是心血来潮,过几天就会偃旗息鼓了,还有些老人抱着试探的心态专门来就餐,看看这个年轻人到底要干什么。
王晓军十分热情地接待大家,询问面食可口不可口。并且告诉这些老人,如果需要,还可以适当调整温度和精细度等。刀削面分好几个档次,老人们随便点哪个价位的都可以。时间久了,老人们发现这个年轻人确实怀揣一颗爱心,不是作秀,他的名字便迅速在西宁市传播开了。
只要是老人前来就餐,王晓军就会吩咐后厨把面削得薄一点,煮得烂一点,因为一些老年人的牙不好,消化功能差,这样,他们吃起来就舒服多了。
老人们也把他当做了自己的孩子。有的老人觉得过意不去,有时会送来一些水果之类的东西表达谢意;还有的在家包了饺子专门送来;考虑的经济因素,还有老人建议他不要再免费,打折或半价也能理解和接受。
为了不给他添麻烦,老人们常常会避开就餐的高峰期,等客人少了再来。细心的王晓军也会在老人的餐票上写上“老人”两个字,以便让后厨师傅多煮一些面。
73岁的陈连治老人开始时就是抱着怀疑的态度来的,进店时还觉得不好意思,就餐的次数多了,发现王晓军确实是个坦坦荡荡、表里如一的好青年,就给某媒体打了新闻热线。年3月3日,《西海都市报》以“一碗免费刀削面,暖了多少老人心”为标题报道了王晓军的先进事迹。从此,他走进了媒体,成了青海省的公众人物。
起初,王晓军只是为70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提供刀削面。后来,他发现环卫工人很辛苦,就决定把善举放大,半价供应刀削面给他们,感动得这些环卫工人们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对于前来就餐的农民工,他实行的是免费加餐。也就是说,凡是农民工朋友来就餐,只要拿一份刀削面的钱就管饱。
当问及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回忆起了他在服役期间的往事:当时,他所在的部队驻扎在青海省湟中县一带。因为当地地广人稀,有时行走几十里还看不见一个人。每次外出巡逻,吃住问题时常困扰着大家。而善良的村民和牧民见了他们总是热情款待,不但挽留吃住,有时还拿出衣服让他们抵御风寒。这些都使王晓军深受感动,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就暗下决心要报答他们,要回报这个社会。
回首这些年走过的路,王晓军也是感触颇深。为了能够干一番事业,他经常奔波于老家和青海之间。因为路途遥远,他通常是两三个月去一次西宁,回来再住一段时间。因为太忙,女儿出生时也没有在跟前。每次想起这件事,他都觉得有些愧疚。“我父母也都是70岁的老人了,况且俺爹身体不好,患有心脑血管类的疾病七、八年了。家里还有几亩地,都得管哪!”因此,他把西宁那个面馆委托一个战友打理,自己则来回奔波着,忙碌着。
时间久了,媒体报道的次数多了,各种各样的事情也都找上了门。街道和社区的还把生活困难的五保户也介绍过来。他不厌其烦,全部热情迎接。用他的话讲:“我们都会有老的那一天,趁我们还年轻,多给老年人做些事!”“政府也没有忘记我们,民族团结会,道德讲堂之类的活动经常邀请我去参加。”他告诉笔者。“前几天,西宁市市长热线还邀请我去参加活动,可惜我不在青海。”
二
王晓军的事迹传开后,有人问他,你能在青海开一个面馆,为啥不在老家也开一个呢?他从中受到了启发,经过多方努力,于今年初在安阳市人民大道和东工路交叉口东北角又开了一个“红香柳刀削面”馆,依然沿袭了做慈善的优良传统——为7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供餐,环卫工人半价供餐,农民工免费加面。
得知他回到老家创业,安阳市一家公益组织“忠义盟”专门前来联系。经过协商,两家共同在开发区后营村附近又开设了一个粥棚,为老年人及环卫工、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免费供应简单餐饮。“这次,又投资了五六万,完全是赔着干的。不为什么,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罢了!”他很平静,似乎这些事情本就该自己来办。
他很忙,我们的采访多次被打断。趁他又要去应付别的事情,我想把他所保存的部分资料复印一下带回去,就是不知道该去哪里。旁边正好有一位老人,他接过了话茬:“我知道地方,让我去吧!”晓军给他钱他也没有接,我以为他们可能是自己人。等到老人回来一问,才清楚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老人姓左,今年78岁,是安阳电子管厂的一名退休工人,家就在这附近。晓军的面馆刚开业他就知道,也了解他做的这些爱心之举。开始时,左老也不相信晓军是在真心诚意敬老爱老。他心想:要么是这个年轻人在作秀,要么干几天就没戏了。时间长了,不但是他,这附近的老年人都受到了感动,都夸晓军是个好青年。有个老人过意不去,送来了10袋子面粉,也被晓军婉言谢绝了。“平时,我们并不缺钱花,也不缺那碗面。通过晓军这件事,我们欣喜地看到当年的雷锋又回来了,我们的下一代有爱心、有活力、有希望!”
三
内黄县后化村是一个英雄的村庄,早在一九二七年就建立了党组织,并且诞生过王从吾、王卓如等无产阶级革命家。这里的人民勤劳、勇敢、善良、朴实。走进后化村,一九二八年农民协会旧址“王氏祠堂”古色古香,巍然屹立。祠堂门口的一块石碑吸引了笔者的目光。这是立于二零零三年的修路纪念碑,既有碑文,还有为村里修路捐资人员的名单,王晓军的名字赫然在列。碑文撰写者、后化村村民王常洲感叹:“得知晓军捐了三百块钱,当时我就暗暗称赞。这个孩子确实不错,有爱心。能够做到今天这些事情,也在情理之中。”
晓军的家位于村子的西北部,有堂屋6间,厨房、过道各1间,和父母同住一个院子。相较左邻右舍,这座房子略显矮小和破旧。但是,院子收拾得很干净。
我们到达他家时,王晓军的母亲刚好从地里回来。稍后,他父亲也下班了。两位老人都是黝黑的脸庞,一道道皱纹,写满沧桑。经过交谈,才知道他父亲原来是个村医,前几年得了脑梗,幸亏救治及时和坚持锻炼,才逐渐恢复健康。但是,他的右臂仍然不那么灵便,力道不足。也就是从那时起,就不再行医了。一开口,他就流露出了不安:“乍听起来,俺晓军又是饭馆老板,又是什么模范的,我们知道他几斤几两。扑腾到今天,弄了一屁股窟窿。不过,也确实难为孩子了,不停地在西宁——安阳和咱老家跑。我知道他哪里都割舍不下,干事创业就不能怕吃苦。”
因为家贫,王晓军初中未毕业就走上了社会,先后在家乡附近的砖瓦窑厂和建筑工地打工。每次挣到钱,他都会如数交给父母。年8月,他正在县城一家工地干活儿,听说一年一度的征兵工作又开始了,就连夜赶了回来。可是,体检工作已经结束。他当兵心切,多次死磨硬缠,硬是打动了人家部队领导,终于把他带走了。
王晓军坚持帮助弱势群体将近七年了,议论他作秀的也越来越少了,他以实际行动向社会展示了一个老区青年的风采。他每天至少免费供应七八个老人就餐,多时甚至超过20个。因此而遭受的经济损失有多少,确实难统计。有人估计超过10万,有人说一定早已超过了20万。笔者认为这些善意的猜测只能说明大家对他的认可和敬佩,而他仍然在坚持着,默默奉献着。他还很年轻,前面的道路还很长,许多现实的困难和问题还需要他去面对,去解决,让我们共同支持他,学习他,祝福他。
作者简介
张国胜,年出生,河南省内黄县人,农民。网名老张,笔名肖河、张驰。安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内黄县作家协会理事、县诗词学会、摄影家协会会员,县政协委员,《医院》特邀编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