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馆藏的诸多文物中,有一方西宁卫千户所管军印格外引人瞩目。这方铜印为文管所副所长陈荣于上世纪90年代初征集得来。年5月29日,陈荣向记者讲述了这方铜印发现的经过以及隐藏在这方铜印背后的故事。
北川河床下出土铜印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天,陈荣接到消息,有人在桥头电厂附近的北川河段挖沙时挖出了一方铜印。陈荣立即与同事驱车赶往北川河边,在北川河岸,陈荣见到了那名挖出铜印的农民。“他告诉我,这方铜印是从一块农田距地表约1.5米的沙砾中挖出的,当他抠去铜印表面上的泥沙时,看到了几个不认识的字,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件文物,立即报告给了文管所。”陈荣回忆说。
五月的北川河岸绿意盎然。昔日沙石漫滩的北川河岸,如今已是一片茂盛的庄稼地。陈荣凭着记忆,在绿油油的麦地里,辨认出了当时铜印出土的地方。“从地理环境变化的情况分析,这方铜印出土的地方很早以前就是北川河的河床。铜印出土时,糊满了厚厚的铜锈和土垢,说明这方铜印已经在河床里埋了很长时间。”
回到文管所后,陈荣仔细清理了这方铜印,他辨认出这是一方明朝的铜印。
虽然时光已过二十多年,陈荣依然对这方铜印记忆犹新:“这方印呈正方形,边长7.6厘米,厚1.5厘米;直纽,纽略显下宽上窄的梯形,纽高6.8厘米,通高8.3厘米,重克。印文为‘西宁卫千户所管军印’几个字,为阳文九叠篆书。在印纽的左侧还用楷书体镌刻有‘西宁卫千户所管军印’字样,右侧从里至外楷书体镌刻着‘礼部造、洪武六年正月日’等字,印文和铭刻在铜印上的‘洪武六年正月日’以及其他铭文都清晰可辨,真可谓‘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明代卫所制度的见证“根据史料记载,明代的西宁卫,承自元代的西宁州,直隶甘肃行省,明洪武四年(公元年),元朝西宁州同知李南哥归附明朝,明王朝改西宁州为西宁卫;但是不久新设置的西宁卫就被朝廷裁撤了。洪武六年(公元年),朱元璋为了加强对青海地区的统治,再次设置西宁卫。这方西宁卫千户所管军印上镌刻的铭文‘洪武六年正月日’,确凿无疑地印证了史料中关于明代西宁卫再次在明洪武‘六年正月置卫’的史实。”陈荣介绍。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七年,明朝的卫所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这一年,朱元璋对卫所制度“更定其制”,将过去的“凡一卫统十千户”更定为“每卫设前、后、中、左、右五千户所”。但是西宁卫统辖的千户所的设置并没有按照“每卫设前、后、中、左、右五千户所”的定制。“这是因为西宁卫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明代初期,朝廷也非常重视对这一带的军事防御。所以,明宣德八年,朝廷将西宁卫改为军民指挥使司,领左、右、前、后、中左六个千户所。正德年间时任西宁兵备副使的胡经在《重修兵备宪司记》中也告诉我们,‘惟祖宗之意,盖西宁控制近蕃申中等十三族,远蕃罕东等四卫,故多设一所,以镇压之,视他卫不同也。’这里所说的‘祖宗之意’应该是指朱元璋洪武六年置西宁卫时的意思表达,当然这是胡经的揣测。但是,他告诉我们洪武六年设置西宁卫时,所辖的千户所就是六个。明王朝再次设置西宁卫的时间是洪武六年正月,早于洪武七年朱元璋对卫所军事制度‘更定其制’之时,因此,洪武六年设置西宁卫时,礼部颁发给西宁卫统辖千户所的西宁卫千户所管军印有明显的历史印记。”陈荣分析。
铜印主人为正五品千户长此前,陈荣也曾见过许多明朝的印信,但刻有“管军”字样的铜印还是首次见到。因为有了这个实物,他便开始留意这方面的史籍,并试图考证这方铜印背后蕴含的历史信息。
然而,查阅大量史籍资料,陈荣也没有在明代有关地方职官的史料中找到“管军”这一官职名称。直到有一天,他在《明史·职官五》发现了这样一段记载:“凡千户,一人掌印,一人佥书,曰管军……其掌印,恒以一人兼数印……镇抚无狱事,则管军,百户缺,则代之。”这令他欣喜不已。
“印信是权力的象征,朝廷对官员授予印信,也就授予了官员一定的职权。经过大量考证,我认为,明朝初期千户所的千户长掌握着印信、管理着公文信函,只是为了相互制约,牵制对方,才有‘一人掌印,一人佥书’的分工,那么管军印也就是千户所署衙的官印了。西宁卫千户所管军印也就是西宁卫某一个千户所署衙的官印。在当时的西宁卫统辖的每个千户所中都应该有一方这样的管军印。
铜印出土的地方,如今已变为农田。
明洪武四年,李南哥被明朝政府委任西宁卫管军土官所镇抚之职,以及洪武六年西宁卫千户所管军印的颁授,表明明朝在西宁卫千户所地方军事管理机构中设置管军,与宋、元以来出现的军队管理制度联系密切。这种军队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对明代卫、所制度的形成颇具影响。”
之后,陈荣又通过《明史·职官五》《明史·舆服》等史籍中有关明朝官阶的记载判断,这方铜印的主人应该是一位官居五品的千户长。“通过史料我们可以得知,明朝时期设的‘所’,设正千户一人,正五品;副千户两人,从五品,镇抚二人,从六品。而当时正五品、从五品,都持铜印,‘方二寸四分、厚四分五厘。惟在外各州从五品,铜印,方减一分、厚减五厘’。这方西宁卫千户所管军印的大小尺寸与此记载吻合,表明这方铜印的主人身份是官居正五品的千户长。”
铜印弥补史籍空白“明代在大通地区设卫,军民通管,是边陲军事形势使然。从洪武四年李南哥归附,到洪武六年正月再次置西宁卫,管军一职存在的时间尚不足两年。明代卫所制度在明洪武七年朱元璋‘更定其制’之后,成为了当时完备的军队管理制度,因此,它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是弥足珍贵的,它是考证明朝卫所制度难得的实物资料。”陈荣说。
正因为如此,在陈荣眼中,这方遗存至今的管军印不仅印证了史料中关于明代的西宁卫再次在洪武六年正月置卫的史实,同时丰富了在《明史》研究中有关明代西宁卫的资料,也弥补了史籍中对千户所管军的记载空白,为今人研究明代的职官,以及当时青海的社会、政治、军事、历史文化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大通历来都是军事重地,在某种程度上,这方铜印也证明了明朝时大通军事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西海都市报记者/郭晓芸
监制/李皓责编/沙成艳
长按识别预防白癜风的方法有哪些单唾液酸四已糖神经节苷脂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xingxing.net/xhdsbnr/5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