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西海固的衣服土豆窑洞开口说话人民

每一秒,都让新闻动起来

西海固原址

大家好,我是西海固,生来贫瘠、干旱,“苦瘠甲天下”就是我的代名词。

由于缺水,人们生活艰辛,住房破旧,没有经济来源,常年面向黄土背朝天,一次旱灾,就可能让一个家庭破碎。没有粮食,天天都吃不饱,穿不暖,也难得有新衣服,孩子们的衣服轮流穿。如果有人生病,就更困难了,赊账,在所难免。过往的经历,令人心酸,更令我心痛。

渐渐地,人们不见了,听说,他们搬到了一叫闽宁镇的地方。听说那里,地势平坦,可以种植粮食,真为他们感到高兴!去吧,去追求你们的幸福。

下面

就让去过闽宁镇的

衣、食、住、行代表

分别说一说

今昔

人靠衣装马靠鞍,衣服是精气神。而我,就是西海固居民搬迁时带来的衣服。

可现在呢,我却被闲置角落,很难被人注意,甚至,无人问津。

西海固一村小的代课教师和孩子们(摄于年)。新华社资料照片

自从搬迁到闽宁镇,天气好,也用不上我这厚重的棉衣,取而代之的是那些逐渐时尚的运动服、棉服,还有时髦的小西装,再到各式各样的连衣裙、短裤……琳琅满目。

从前,我在冬天保暖,夏天防晒。而现在呢,人讲究fashion。

《山海情》马得福原型谢兴昌图为谢兴昌一家。他自言过上了24年前不敢想的好日子。受访者供图。

我是土豆。

别看现在不起眼,以前,我可是主食!

人们就着一根葱,就能解决一顿饭,或者与面掺和在一起,省面又顶饱。其他的菜,那都是稀罕物,而且和我相比,确实不扛饿。

营养什么的咱不懂,人们吃我,单纯为了填饱肚子。看着他们这么廋,我总不落忍。

现在,移民们到了闽宁镇后,用勤劳的双手,种出了各种各样的蔬菜,他们还在菌草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种出了双孢菇。

条件好了,家里柴米油盐酱醋茶一应俱全,以前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人们的营养也都渐渐跟上了。现在,我看他们,竟还有点发福。

我,是西海固地区原住房,瓷瓷实实地长在这片旱塬上。

房屋,是安身立命之本。但地处湿陷性黄土区,加上水土流失,我渐渐耷拉下来,没法再为人们遮风挡雨,我想休息休息,人们也渐渐搬去闽宁镇。

移民后,我,是第一代移民住房——“地窝子”。hai!就是地上挖个洞,上面搭上椽子,铺一层塑料或者毡子,再铺上一层泥巴。天晴时能行,刮风下雨,那可就不敢住了。

地窝子。

日子一天好过一天,房屋建筑也一日赛过一日。现在,闽宁镇提供了安置房优惠,移民家庭搬进了新楼房。

历经了20余载的风风雨雨,能看到这样的喜人变化,你问我是什么感觉?那就像是老父亲看到自己孩子的成长一样:只希望大家越来越好。

茅草屋--土坯房--矮平房--楼房

从一家几口人蜗居的狭小地窝子

到厨卫齐全的舒适套房

弹指一挥间

一间房子的不断变化

见证了我们的发展

我是西海固的一条路。

都说人要脸,树要皮,我这脸上坑坑洼洼。人们走在路上,平地摔跤,那可不是笑话。这也真是让我苦不堪言。

慢慢地,以前两脚一里地,出行完全靠人力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去了闽宁镇后,有了自行车,减少了人力成本,但也得摔摔绊绊几次,才能学会,再到后来,有了摩托车,进出更省事儿。

现在,从西海固的搬迁来闽宁镇的移民们,坐上了公交车,买上了小轿车。大家的生活中,还有绿色环保的电动助力车、出租车,更有预约式的网约车。

回望过去,又心酸,又励志。

种地不再靠天,水泥路直通家门口,水冲式厕所替代了脏乱差的旱厕,青年返乡创业日益增多……

这得益于从上到下的部署、由点到面的执行、由里到外的嬗变。

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每一项惠民成果,每一个微小变化,织就了移民群众红火的好日子。

对于过去

你还有什么记忆?

留言区来分享吧!

第一期:银川的自行车、公交、火车、飞机、私家车……争相发出独白

第二期:医院的各个科室,开了场“别开生面”的交流会!

第三期:银川这些旧时最新潮的“文”物,想把自己说给你听!!

END

策划丨石永磊张宇之

部分图片来源于新华社

编辑

张宇之

审稿

马玲艳石永磊

本文来源:看银川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xingxing.net/xhdsbnr/137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