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颜周周见!
本周你有没有错过这些焦点人物?
○
○
传递一座城市的光荣
感动上海年度人物
有这样一群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坚守,砥砺前行,留下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他们就是刚刚揭晓的感动上海年度人物——“风云勇士”风云四号卫星研制团队、“试飞雄鹰”蔡俊、“强军标兵”王新峰、“革新能手”胡振球、“科技先锋”潘建伟、“科创仁医”葛均波、“村民公仆”沈彪、“核电焊神”罗开峰、“证史神探”上海博物馆考古队和“科普院士”褚君浩。
这些年度人物来自各行各业,都有一个值得尊敬的共同点,那就是在人生道路上,始终不忘初心,坚守梦想,步伐坚定,迎难而上。
今年5月,国产大飞机C成功“首飞”,萦绕中华民族百年的“大飞机梦”取得突破性进展。首飞机长蔡俊回忆起当天的情形,仍然激动不已。他说:
这是我们上海市对我们这些人从事大飞机工作的一个认可吧!其实给我们更多的动力来完成大飞机的首飞取证工作,让我们能够安全高效地试飞,早日让大飞机取证,进入市场。
上海博物馆考古队这次作为一个团队获奖。这支平均年龄33岁的年轻队伍,近年来对上海的广富林遗址、青龙镇遗址、崧泽遗址、福泉山遗址、元代水闸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青龙镇遗址发掘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为探索海上丝绸之路考古增添了新依据,成为上海千年城镇史的重要实证。尽管工作上取得了诸多成绩,考古队代表、上博考古部主任陈杰依然很谦逊。
我们以文化工作者这样一个角度,或者从考古工作者的角度能参与到这样一个活动里面,实际上是非常荣幸的一件事情。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可能文化的活动不像其他的一些获奖人物那么醒目,但我们希望通过我们默默地工作,通过我们地努力,能够让大家更多了解我们这儿的历史,然后通过这种历史的了解,能够为我们的城市积攒更多的力量。
感动人物中,还有一些院士的身影。他们追逐梦想的步伐,从来就没有停歇。中科院院士、物理学家褚君浩是一位“心系科普的院士”。为他颁奖前,主持人拿出褚院士初中时的笔记本,上面写着这样一段话——并不是任何一种科学思想都能立刻被理解并运用到实际当中,应该让它自由发展,不要让它走入贪图功利的歧途。
获奖我感到非常高兴,这是大家对我工作的肯定和抬举,这次我们感动上海其中许多都是从事科技方面工作的,说明我们社会对科学更加重视,对技术更加重视。
还有很多来自基层一线默默耕耘的劳动者,他们以日复一日的行动践行理想,守护家园。
十年前,怀揣着当个好工人的朴素梦想,胡振球从安徽农村来到上海。从一个连图纸都不会看的农民工,自学成长为技术能手。但他并未止步于此,而是不断学习钻研,主动“跟车吃土”,发明了“清扫车边吸尘口自动避让装置”。这项发明成果创造了经济效益多万元,并在第七届国际发明展览会上荣获金奖。如今已是上海神舟汽车节能环保公司车间主任的胡振球,大胆尝试,创新工艺,完成技术革新50多项、技术攻关10多项、发明等各种专利14项,向着“大国工匠”不断努力,在上海这个第二故乡,不断创造新的奇迹。
从“感动上海年度人物”身上,总能感受一些震撼人心的力量,他们,传递着一座城市的光荣。
○
○
受得住寂寞过得起平淡
最“美”的书桌
这两天,一张书桌成了网络热搜。书桌上有很多道划痕,还有一片已经看不出原来的漆色。明明是一张磨损得极其厉害的书桌,却偏偏有人说:这是最“美”的书桌。只因它的主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刘先林。或许你已经不记得这个名字,但说起“赤脚穿旧鞋乘坐高铁仍然笔耕不辍”,你是否回忆起当时那位“高铁二等座中最尊贵的客人”。时隔三个月,这位78岁的老院士和自己的办公桌一起,再一次登上了热搜。
年出生的刘先林,从事测绘仪器研发55年,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把“量尺”做到了极致,将中国测绘仪器的水平推进到国际领先地位。他曾用很少的科研经费,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填补多项国内空白,为国家节省资金2亿多元,创汇多万元。他通过仪器研制有力地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中国测绘从传统技术体系向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转变。刘先林说,测绘工作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大家手机里使用的地图,而他的工作就是把地球搬回家。
作为测绘人,结合生产搞装备研发是刘先林的原则。刘先林不看重论文、不福州白癜风医院庆国庆中科白癜风让您告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xingxing.net/xhdsbfz/6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