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文史老西宁的医生

从清朝中后期到民国时期,许多外地的老字号药房陆续来青海开分店,这当中有清朝乾隆年间迁过来的寿春堂大药房以及清朝中期迁入西宁的回春堂药房等,到了上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爆发导致许多外省的行医人流离失所,他们来青海西宁安家落户帮助了很多前来瞧病的老百姓。老西宁人很多大夫行医的规矩是,给大户人家看病一般是一年结三次账,而给一般老百姓看病则是看一次病结一次账,遇到条件困难的人甚至会免费为患者救治。老西宁人杨恺先生小的时候,经历过家里的人给一些前来瞧病的大夫结账的事情。杨恺说:“我小的时候,老西宁的这些民间大夫有很多,有三位大夫令我印象最深刻。其中一位是西宁有名的骨科世家,这个骨科世家的传人姓吴,住在西宁城仓门街南边。他为患者治病的手段便是敷上由他配制的膏药,这种膏药是用十几味中药调制的,吴大夫制作膏药的秘方是不外传的,平时他总是背个布包,里面装一些膏药,到了病人家里,他就会通过望闻问切把病情了解个大概,然后给病人敷上膏药,没过几天,骨伤就养好了。由于吴大夫只有两个女儿,后来他把制作膏药及多年以来的看病经验传授给了他的一位姓郭的女婿。新中国成立后,医院骨科做医生,郭大夫年老的时候又将这门独特的秘方传给了他的本家亲戚俞魁。”在杨恺的记忆中,他还在湟川中学读书的时候,家里曾来了一位来自山东青岛的医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带着全家逃难至青海。为了糊口他重操旧业,那天他初次见到杨恺先生的父亲时还显得有些紧张。杨恺说:“这位大夫叫王振铎,来西宁后在驿街子(今生产巷)租了一间临街的铺面。平常他一般在店里坐诊,有时也会外出行医。为了在西宁站稳脚,王振铎拜访了很多当时西宁的知名人士,这当中有著名书法家李德渊。希望能够得到帮助,获取行医的执照。那天他来我家时,骑着一辆自行车,车子的后座上绑着他平日里行医用的皮箱。进门后,我的父亲简单地问了他一些问题。才得知他毕业于青岛医科专业学校,在青岛时就曾开过药店。后来王振铎大夫经常会来我们家给家里人看病,我们也是逢年过节才会给他结账,过春节时,还会给他一份礼物。”选自《西海都市报》作者徐瑞

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监制/李皓责编/徐变银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xingxing.net/xhdsbfz/125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