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来,《格萨尔》马背藏戏对丰富的民间文化和艺术不断吸收、融合,不仅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还形成了坚韧顽强的生命力。如今,在各级政府的推动和藏戏艺人的努力下,《格萨尔》马背藏戏团在果洛大地遍地开花。
随着时代的发展,藏戏艺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还加入灯光、舞美、音乐等现代因素,使马背藏戏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现在,《格萨尔》马背藏戏已经成为玛域民众文化餐桌上最有吸引力的一道大菜。
藏戏团遍地开花
年,果洛马背藏戏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确定了一名国家级传承人,一系列的举措让《格萨尔》马背藏戏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在文化部和各级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下,《格萨尔》马背藏戏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截至目前,全州共有《格萨尔》剧文化传习基地(即《格萨尔》马背藏戏团)30个,这些藏戏团如同野花一样,绽放在玛域大地上。
在这30个《格萨尔》剧文化传习基地中,查朗寺《岭·格萨尔》剧文化传习基地、久治县哇赛乡阿绕寺《岭·格萨尔》剧传习基地、甘德县龙恩寺《岭·格萨尔》剧文化传习基地、甘德县夏仓《岭·格萨尔》剧文化传习基地、班玛县灯塔乡灯塔寺《岭·格萨尔》剧文化传习基地等13个传习基地颇具代表性,这些传习基地规模大、功能完善,表演剧目多样,表演场次较多,服饰道具等也比较齐全,不少剧团中还有《格萨尔》马背藏戏省级非遗传承人。
如甘德县龙恩寺《岭·格萨尔》剧文化传习基地,上世纪80年代就已创建马背藏戏团,除了表演和传承马背藏戏,传习馆内还有岭·格萨尔王及岭国三十英雄群雕、“征服四魔国”白檀木群雕、岭国文物、历史文献等,格萨尔风物遗迹较为丰富。
这些民间《格萨尔》马背藏戏团和其他艺术团体一样,在传承发扬果洛非遗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古老藏戏的艺术升华
《格萨尔》马背藏戏自诞生以来,就以质朴而豪放的风格著称,由于受表演场地的限制,《格萨尔》马背藏戏在表演中很少使用灯光、幕布、道具等。可是,为了增强马背藏戏的艺术表现力,艺人们想方设法用各种方式赋予了《格萨尔》马背藏戏动人的时代性。
如今,马背藏戏表演时,除了主角戴面具外,其他演员一般都要化妆,面部擦上粉色或红脂,演员服饰也根据扮演的角色而特殊设计,大部分身着盔甲,色彩亮丽。演出至紧张情景时,还会播放背景音乐来渲染紧张的气氛,这些音乐多是藏族民间音乐。此外,马背藏戏的队形编排也独具一格,演员们常常以莲花等吉祥图案出现,场面壮阔,富有美感。
本组图片由果洛藏族自治州文体广电局提供
为了向省内外更多的人展示《格萨尔》马背藏戏的魅力,果洛藏族自治州文体广电局对马背藏戏演出的音乐、服装、舞美等精心设计,并以舞剧的形式编排演出,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一场以舞剧形式演出的马背藏戏中,音乐响起,格萨尔王和大将们逐一出场,人物扮演活灵活现,古时的战景、场景重现在人们眼前,剧情的发展和意境变换,或欢快喜悦、或恢宏壮美、或细腻柔情、或澄澈圣洁,让人叹为观止。
马背藏戏从最初简单、质朴的表演,到今天服装、道具、舞美的讲究,其发展与传承越来越具有时代的气息。
马背藏戏的发展机遇
果洛州是《格萨尔》风物遗迹最丰富的地方,素有“中国格萨尔文化之乡”的美誉。年8月,中国国家级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挂牌成立后,《格萨尔》马背藏戏的传承与发展迎来新的机遇。
年,受果洛州文体广电局邀请,甘德县夏仓《格萨尔》马背藏戏团参加了果洛州藏历春节晚会的拍摄、录制活动,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这是《格萨尔》马背藏戏第一次在高规格的舞台上表演。同时,果洛州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年上半年,果洛州落实格萨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专项资金万元,实施群艺馆、歌舞团、格萨尔传习基地服务能力提升及文化人员培训计划,不少《格萨尔》马背藏戏团演艺人员参加培训,提高了演绎和管理水平,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奠定了基础。下一步,果洛州将继续保护和挖掘格萨尔文化,将格萨尔文化产业做大做强,让其走出青海,走向更远的地方。
黄河源头艰苦的生存环境孕育了骁勇、强悍的果洛人民,也孕育了独特的格萨尔文化艺术。《格萨尔》马背藏戏,不仅仅是果洛民众对英雄史诗的另类演绎,也是他们在贫瘠土地上追求精神力量和精神享受的一种印证。在一次次的马背藏戏表演中,英雄格萨尔的故事必将历久弥新。(记者王春雪)
推荐阅读
●果洛课间舞蹈操录制完成全网首发
●?????????????????????????????????
●????????????????????????????????
●马盛德:人们最终会热爱自己的文化
●格萨尔文化:果洛旅游有了“魂”
●传承人不仅是昨天的守护者,也是当下的主人
来源丨西海都市报
编辑丨恰嘎·觉如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xingxing.net/bbts/11347.html